小红书算法误判:我没点心理内容,却被当成了病人

我没点心理内容,却被推送满屏抑郁

最近几天,小红书频繁向我推送心理相关内容,密度之高令人意外。在某些页面上一屏一个,有的则是两个并排,几乎占据全部视野。标题风格异常一致,情绪浓烈、语言极端,带有明显的病理倾向:

我从未在小红书上点击过心理内容,但平台却像是早就“识别”出了我的问题,并执意不断推送这些“心理关怀”。

问题在于,我并不是它以为的那种用户

算法误判:兴趣不等于困境

我确实读过不少心理学书,关注人类行为的复杂性,也欣赏卡尔·荣格(《心理类型》的作者)、古斯塔夫·勒庞(《乌合之众》的作者)等人的思想。但那是认知层面的兴趣,不是情绪层面的自救

我也从未在小红书上搜索、浏览或互动过类似内容。我的账号行为中没有明显的“抑郁”信号。

平台推送的依据,大概是某种误读式算法:将“结构性思考”、“深度关注”、“非表层表达”误判为“心理问题倾向”;将心理学兴趣,等同于心理脆弱。

这种归类不只是失误,更是算法与现实脱节的一面镜子。

心理内容正在被病理化

再看这些内容本身,它们的问题不仅是“太多”,而是表达方式充满诱导性、绝对化甚至消费式语言:“走出抑郁的方法有且只有一个”、“请停止描绘你的监狱,走出去”、“你只剩下黄泉路了”

这些话看似劝解,实则压迫;看似陪伴,实则暗示;看似有方案,实则贩卖焦虑。

心理议题本该慎重,它应当构建安全感与理解,而不是放大痛苦情绪,反复强调“你有问题”。但在当下的内容生态中,心理类内容已经变成一种流量模型,一种标签式内容生意

而这种生意,无法照顾真实人的复杂性。

平台正在制造沉默的定义权

更值得警惕的是,这类推送并不容易摆脱。你不点开,它就继续推;你沉默,系统便理解为“仍有兴趣”;你缺乏反应,反而进入推荐死循环。

平台并未为你提供选择权,只是用默认的方式,不断暗示你:“也许你就是那个需要心理内容的人。”这不仅是算法在决定你该看什么,更是平台在定义你是谁

而对普通用户来说,这种默默的“身份赋予”并非没有代价:它悄无声息,却可能改变你的内容环境、思维语境,甚至情绪走向

内容像水,平台应当知温知冷

心理健康内容本该是一种深度责任,需要共情的心,也需要边界的识别。但现在的推荐系统,却更像是用内容模具套在用户身上,只要某个数据特征吻合,便开始“情绪投喂”。

关怀当然是好事,但如果它是误判的结果、算法的产物,我们还愿意接受吗?

我希望,小红书能重新思考心理类内容的推荐逻辑。用户不是脆弱的,平台不应先假定脆弱;内容本是疗愈的,但平台不应只把它做成情绪的商品。

内容像水,平台应当知温知冷,而非胡乱浇灌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