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对科技圈的价值”,这个表达背后的思维结构

科技圈

语言并非中性的工具,它往往暴露了潜藏其后的思维结构。“对科技圈的价值”这类看似中立的表述,其实并不只是一个说法,而是一种评判方式的显性呈现。

这句话的前提,是将“科技圈”视为评价的主体,甚至唯一的裁判者。它默认这个圈层拥有足够的权威与正当性,可以定义一个人、一件事的“价值”。在这样的语境下,所有超出圈层逻辑的努力,无论是美学追求、社会影响还是价值观探索,都可能被视作无关紧要的“附加物”。

这是一种典型的圈层思维:封闭、精致、自洽,却也容易形成自我迷恋的回音壁。它并不真正关心公众利益、历史定位或技术与社会的互动,只关心“你有没有让我们受益”,“你在我们的语法体系中,值不值得被记住”。

在这个框架下,判断的重心从“他做了什么”转移到了“我们怎么想”。评价的出发点不是贡献本身,而是“圈内感受”。这种转移,不仅模糊了公共性与技术性的边界,也将“价值”这一词语,逐步向“利用价值”倾斜。

某种程度上说,这也是一种利己主义的语用痕迹:圈内自洽成为标准,圈外影响则被默默剔除。它不问是否真实推动了行业,也不问是否开拓了公共讨论,只问“我们是否承认你”。

因此,当我们再次听到“他对科技圈的价值”这样的说法,不妨稍作停顿,问一句:“科技圈”是谁?“价值”又由谁来定义?

被遗忘的 Azure TTS 小工具

看到还有人访问这个工具的旧网址,才想起来写几句。

这是我之前基于微软 Azure 语音服务做的一个 TTS(文字转语音)网页小工具,前端用的是 Flutter。上面视频是它在浏览器里的运行效果:输入文本,可以选择语言、发音人、情感风格,然后试听或下载生成的 MP3 文件。

Azure 云的语音服务有一定的免费额度,这个工具在当时可以一直免费使用。后来因为更换了微软账号,原先关联的 Azure 云服务也一并关闭,小工具就下线了。

其实 Azure TTS 输出质量还是挺不错的,这个页面也曾经在选配音角色、或临时生成语音播报方面帮上过不少忙。至于是否会重新上线,目前还没有打算,新的 Azure 账号也暂时没注册。

星巴克:请问你点餐了吗?后续二

星巴克
那哥们的电脑

不久前,有位哥们因电脑被随便挪动而与星巴克店员争吵。那段时间,店内点单的人似乎确实多了些,场面看着规整了不少。

到了 2025 年 7 月,我又去了几次,发现情况又恢复如初:不点餐的顾客重新多了起来,一切仿佛回到从前。

那位哥们仍在,依旧不点餐,估计他也不会再点了。店员主动上前询问“你好,请问您点餐了吗”的场景,如今也变得稀少,甚至有些久未耳闻。

那位便利店门口的男人,始终面容疲惫😞,我从未在星巴克见过他。而星巴克里的这位哥们,占人便宜都是理直气壮😤。这年头是不是非得“凶”一点,不然总有人把你的温和,当成理所当然的软弱。

你觉得要“凶”一点吗?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😚

AI 会不会取代程序员?

Plaintext
# 普通程序员
请写一个模糊人脸的 Python 脚本。

# 高级程序员
请编写一个 Python 脚本,对输入视频中的人脸区域进行模糊处理,输出处理后的视频。具体要求如下:
- 使用 OpenCV 的 DNN 模块,调用 YuNet 模型进行人脸检测;
- 仅模糊画面中的人脸区域,模糊区域应为圆角矩形,圆角半径可在代码中固定;
- 支持可调节的模糊强度参数;
- 实现去抖动机制,尽量减少人脸框在连续帧中的跳动,提升观看体验;
- 支持 OpenCL、OpenVINO 等硬件加速,但应保证在普通环境下也能正常运行;
- 输出视频需优先保证画质,其次考虑文件体积;
- 提供进度条反馈当前处理进度。

对于“请写一个模糊人脸脚本”的请求,当前的大语言模型完全可以给出一份可运行的代码。它会使用现成的人脸检测模型,加载视频帧,应用高斯模糊,导出处理结果——流程正确,结果高效。

但它并不理解:为什么模糊?要模糊到什么程度?需不需要考虑设备环境?如何平衡效率与画质?谁来承担模糊失败的后果?也就是说,它“执行”得很好,但不“判断”为什么这样执行。它给出答案,却不参与提问。

AI 已经能够生成结构清晰、逻辑严密的代码,甚至具备一定的错误自我修复能力。这一变化不可逆。但它仍然不具备判断的能力,不懂责任,不懂选择,也无法真正理解需求背后的复杂性。

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AI 会不会取代程序员”,而是:当 AI 能写代码时,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程序员?答案或许可以简化为一句话:程序员的未来,不在于写得多快,而在于想得多深。AI 能给出答案,但无法承担思考的重量。

你的见解是什么?毋须克制,欢迎在评论区留下真实的想法。😚

引力本质,内容有深度,出处却缺席

引力本质

上次刷到一个标题为“引力的本质”的视频,立意不低,但内容空洞,多少有些名不副其实。这次又刷到一个讲“引力本质”的视频,它提出引力是空间的流动,看完之后觉得确实有料。那种内容,显然只有真正热爱物理、脑中有货的人才能讲出来。

但也有点遗憾:视频里没有标明观点出处。如此高深的见解,绝非泛泛之辈所能道出。那么,这究竟是作者的原创理论,还是对某个物理学家观点的阐释呢?

无论是翻译物理学家的前沿思想,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的视觉内容,亦或是进行视频的搬运与配音,都是值得尊敬的劳动。但如果完全不说明出处,反倒让人觉得不太真诚。

年轻人真的是不结婚吗?

不结婚

“不婚”这个词频繁出现在各类媒体标题中:“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不婚”、“不婚已成趋势”……这些言辞,简洁而有力,却也遮蔽了更深的现实。

我们不妨先回到语言的本义。“不婚”,是一个带有明确主观色彩的词汇,它暗示着拒绝、抗拒,乃至某种与常规对抗的姿态。而“未婚”则不同,它只是一种状态的陈述:尚未进入婚姻,不代表拒绝婚姻。

当我们说“年轻人不结婚”,其实是在无形中将责任归咎于个人,仿佛这一切都是他们自愿的选择:他们太自我、不愿承担、不相信爱情。然而真相往往更复杂、更沉默,也更无奈。

结婚,从来不只是“想不想”的问题,更是“能不能”的问题。房价、教育成本、社会保障、职场不稳定,这些现实构成了无数人的心理负担与物理障碍。婚姻不再是“水到渠成”的人生阶段,而变成了一场高门槛的博弈。

同时我们也不应忘记,人终究是情感的动物。在人性的深处,几乎没有人真的愿意孤独终老。大多数人并不抗拒亲密关系、家庭生活和情感依托,只是他们越来越难以承受为之付出的代价。

所以问题也许不在于年轻人“不结婚”,而在于他们“结不起婚”。这种“未婚”,是被动的,是被现实困住的,是一种身不由己的社会处境,而非某种蓄意为之的生活方式。

当重压转化为个体的“选择”,当一句“不婚”遮蔽了一代人的真实困境,我们便很容易对年轻人投以误解,甚至苛责。可事实上,他们并没有关上婚姻的大门,只是那扇门他们始终走不进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