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巴克:请问你点餐了吗?

现在 9.9 的咖啡到处都是,在这样的背景下,我曾好奇星巴克的策略是否会有所调整,便随口问了那家常去门店的店员:现在是不是必须消费才能入座?对方回答是:“只是建议(消费),不强制。”

2025 年初,一哥们在那家店“办公”。因为店内没有洗手间,他临时离开了一会儿,留下一台开着的笔记本电脑在座位上。回来时却发现,电脑被挪到了旁边,原本的位置已经被清空。

那哥们既惊讶又愤怒,质问店员凭什么动他的电脑。店员反驳说他“妨碍了正常营业”(电脑占了座位)。争执升级,声音越来越大,最后双方都报了警。

有趣的是,动他电脑的是一位时常询问“请问你点餐了吗”的店员,看上去像加盟门店的“管理层”。其他店员,从未发出过类似暗示,更未触碰过顾客物品。

星巴克一向以“第三空间”作为品牌理念,讲自由、包容、舒适。但当这一理念落地到具体的经营行为里,面对成本、市场竞争和用户行为时,似乎正悄然发生一些变化

我的梦中情云(OCI)登不上去了

换了个微软账户,结果把 OCI 的二次验证密钥弄丢了🔑。绕过码?当然没存🙃。从此,梦中情云只剩登录页一面之缘💔。

它的验证机制确实严密🔐,但一旦密钥遗失,就会被彻底锁在门外🚪。安全上满分,体验上还差点意思。用 OCI 云的朋友们,一定要记得备份二次验证数据啊⚠️!

自由之后的目光

年初养病,无事,连以前不太感兴趣的《肖申克的救赎》也翻出来看了个十分钟速览。那片常年在榜首,大概是因为它击中了普遍的情绪——困顿与逃离。

片尾那两个主角终于在海边重获自由,对很多人是憧憬,对我却只是现状。我早已拥有某种自由:想去哪就去哪,想做什么就做什么。但如果要我推荐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的电影,那一定是《绿皮书》。

《绿皮书》不是讲“逃离”,而是讲“相遇”。自由之后,并不意味着路途就此平坦。你会开始真正感受到什么是歧视——不总是暴烈的侮辱,更多是缓慢的排斥,是眼神里多看的一秒,是故意听不懂你的语言,是对你选择生活方式的质疑。肤色是一种,口音是一种,职业、穿着、甚至饮食习惯,处处可能是标签。

我见过许多表面光鲜的人,谈包容谈得流利,却在骨子里划清界限。他们不会多说一句重话,却让你始终知道,你不属于这里。

《绿皮书》温柔,不煽情,却刺得准。人和人之间,总要有一段路是靠信任走近的,而不是靠身份桥接的。自由如果不面对歧视,便是一种浅薄。只有认清那道目光的轻蔑、那个沉默的否定,我们才能更好地选择如何活着。

善良的流浪猫

她是一只善良的流浪猫,从不独占食物,还会召唤同伴一起吃饭🍽️。有人给她准备猫粮、猫窝,还有人带她去看病、做绝育,哪怕不养猫的人也愿意给她买点好吃的💕。

她在的时候,楼下总有猫咪聚集,像个热闹的小天地🌿🐾。她走后,那片地方安静了许多。去喵星的那天,大家为她送上祝福,甚至有人为她准备安葬的地方。

她生前被爱,离世后受敬重,这是很多人都难以做到的事。感谢你出现在这个世界上,愿喵星的旅程温暖如初🌈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