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倾向的资讯
在资讯的洪流中,我们并不总是面对清澈的水面。很多时候,我们接收到的内容不仅是事实的陈述,也夹杂着立场、情绪,甚至某种隐藏的暗示。
这些东西并不粗暴,也不易察觉。它们不像口号那样直接,而是通过一个瞬间的表情、一段选中的剪辑、一次看似自然的排序,悄然地影响着我们的判断。它们构成了资讯中的杂质。
立场通常藏在选择里。
比如一段报道的顺序、一篇文章中省略的背景信息、一张封面图像所截取的那一帧。这些都不一定是虚构,它们只是偏向性的呈现。
图像尤其如此。我们对图像的反应总是更快,也更少防备。一张人物的失态照片,比一千字的评论更容易在心里留下印象。这种印象一旦生成,便像是在玻璃上留下一层薄雾,不足以遮蔽,但足以改变你所看到的光线。
我们以为自己在观看一则客观资讯,其实是在继承某种别人设定好的观看方式。

有些资讯并不试图说服,它们只是制造一种感觉。
在很多新闻报道中,我们会看到一些细节的选择:一个人讲话的照片,如果刚好是眯眼、张嘴、咧嘴、低头,哪怕没有一句评价,也可能让人心生不快。而这种不快又往往与“判断”相互勾连,让我们更倾向于怀疑这个人所说的一切。
它并没有骗我们,只是让我们觉得“哪里不对”,这样的感觉有时比言辞更有力量。
我们的大脑习惯从视觉中快速捕捉情绪线索,而不是抽象判断真伪。这个路径很短,也很隐蔽:一张面部扭曲的照片,一个略显不屑的眼神,便足以在我们尚未思考之前植入某种印象。这些印象不容易被检视,因为它们不是由语言逻辑传递的,而是由感受生成。在图像主导的资讯中,印象往往先于事实。
情绪比事实更容易传播。
资讯一旦带上情绪,就变得轻盈、易传、易信。当内容倾向于激发愤怒、同情、嘲讽、怜悯时,我们对它的判断标准往往也会悄然改变:它不需要那么严密,也不需要那么准确,只要能让我们“感到对味”就足够了。
于是我们开始越来越多地相信那些可以共鸣的情绪,越来越少地关注那些略显冷淡的事实。我们开始在舒适的判断中重复已有的看法,在不知不觉中远离了复杂性。
有些结论来得太快,是因为它顺着情绪走,而不是沿着思考来。
有些资讯试图改变你未来的感受。
很多资讯的意图,并不是要让我们接受某种具体的立场,而是为了缓慢地改写我们对世界的感受方式。
它不是告诉我们“这是敌人”,而是让我们“觉得不像朋友”;不是直接说“这件事荒谬”,而是让我们“觉得哪里别扭”;不是给出答案,而是悄悄改变我们寻找答案的路径。
资讯的杂质,也许并不总是恶意的。它可能只是立场,也可能只是审美选择;可能只是策略,也可能只是惯性。但它对我们的影响,是长期的、累积的,甚至是难以逆转的。
面对有倾向的资讯,我们可以慢一点判断。
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中,获得资讯与形成判断之间,有时并不一致。
我们可能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内容,但我们理解它们的方式,可能早已悄悄被设定。当一张面孔反复以某种表情出现,我们对这张脸的判断,便不再中立。当一类词汇持续与某种情绪共现,我们对那类事情的态度,也会发生转变。
意识到这些,并不会让我们跳脱它,但它可能让我们慢下来。慢一点判断,慢一点反应,也慢一点相信自己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“自然的”。
有些感觉,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学来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