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由之后的目光

年初养病,无事,连以前不太感兴趣的《肖申克的救赎》也翻出来看了个十分钟速览。那片常年在榜首,大概是因为它击中了普遍的情绪——困顿与逃离。
片尾那两个主角终于在海边重获自由,对很多人是憧憬,对我却只是现状。我早已拥有某种自由:想去哪就去哪,想做什么就做什么。但如果要我推荐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的电影,那一定是《绿皮书》。
《绿皮书》不是讲“逃离”,而是讲“相遇”。自由之后,并不意味着路途就此平坦。你会开始真正感受到什么是歧视——不总是暴烈的侮辱,更多是缓慢的排斥,是眼神里多看的一秒,是故意听不懂你的语言,是对你选择生活方式的质疑。肤色是一种,口音是一种,职业、穿着、甚至饮食习惯,处处可能是标签。
我见过许多表面光鲜的人,谈包容谈得流利,却在骨子里划清界限。他们不会多说一句重话,却让你始终知道,你不属于这里。
《绿皮书》温柔,不煽情,却刺得准。人和人之间,总要有一段路是靠信任走近的,而不是靠身份桥接的。自由如果不面对歧视,便是一种浅薄。只有认清那道目光的轻蔑、那个沉默的否定,我们才能更好地选择如何活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