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对科技圈的价值”,这个表达背后的思维结构

科技圈

语言并非中性的工具,它往往暴露了潜藏其后的思维结构。“对科技圈的价值”这类看似中立的表述,其实并不只是一个说法,而是一种评判方式的显性呈现。

这句话的前提,是将“科技圈”视为评价的主体,甚至唯一的裁判者。它默认这个圈层拥有足够的权威与正当性,可以定义一个人、一件事的“价值”。在这样的语境下,所有超出圈层逻辑的努力,无论是美学追求、社会影响还是价值观探索,都可能被视作无关紧要的“附加物”。

这是一种典型的圈层思维:封闭、精致、自洽,却也容易形成自我迷恋的回音壁。它并不真正关心公众利益、历史定位或技术与社会的互动,只关心“你有没有让我们受益”,“你在我们的语法体系中,值不值得被记住”。

在这个框架下,判断的重心从“他做了什么”转移到了“我们怎么想”。评价的出发点不是贡献本身,而是“圈内感受”。这种转移,不仅模糊了公共性与技术性的边界,也将“价值”这一词语,逐步向“利用价值”倾斜。

某种程度上说,这也是一种利己主义的语用痕迹:圈内自洽成为标准,圈外影响则被默默剔除。它不问是否真实推动了行业,也不问是否开拓了公共讨论,只问“我们是否承认你”。

因此,当我们再次听到“他对科技圈的价值”这样的说法,不妨稍作停顿,问一句:“科技圈”是谁?“价值”又由谁来定义?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