岗位太少,怪大学生太多吗?

大学生太多
图像由 Sora AI 生成

当我们讨论“大学生太多”“就业压力大”这些话题时,往往默认一个前提:岗位是有限的,大家都在争抢。但有没有可能,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:岗位不是天然存在的,而是“被创造”出来的。

它来自社会分工的细化、新行业的诞生、用户需求的变化,甚至来自某个人突发奇想的一次试验。当内容行业刚兴起时,“自媒体编辑”并不是岗位;当新能源汽车普及后,充电桩维护、调度算法、安全测试这些岗位才逐渐浮现。

换句话说,岗位的出现,本质上依赖环境能不能容纳“新东西”生长出来。

但在现实中,“新东西”并不总能顺利长出来。尤其是在竞争非常密集、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行业里,新的方向刚冒头就容易被扼杀,哪怕它并不成熟,只是“潜在的威胁”。

它不会直接对大学生说“不”,但它会让岗位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土壤里,连发芽的机会都没有。

说到底,“大学生太多”从来都不是问题的本质。我们真正欠缺的,是一种允许可能性发生的环境。一个行业、一个组织,甚至一个人,如果没有从“封锁”走向“共生”的意识,就很难真正把“人多”转化为“机会多”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一条评论

  1. 填空:先富起来的人____后面的人富起来。
    A:带动 —— 多半是自家人,血缘或利益绑定者。
    B:无视 —— 普通人常选,现实也大多如此。
    C:阻止 —— 若你选这个,或许已经被某些人视为“变量”。
    D: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