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eepSeek 的“横空出世”真实吗?

先看产品形态。DeepSeek 的官网设计完整、交互细腻,集成模型 API、插件平台、代码助手等多个子系统,呈现出一种高度集成与预设良好的完成度。这种布局,显然不是短期试探性的探索,而更像是有节奏、有计划的整体发布。它的“突然”,更像是一次策划已久的亮相。
在对外信息披露上,“自研”成为反复强调的关键词。而对于模型是否基于蒸馏、语料是否自主构建等核心细节,团队保持一种审慎而模糊的表述方式:不否认,也不澄清。这种策略性含糊,表面上避免风险,实则放弃了构建信任的基础。当一个 AI 企业在关键的问题上选择沉默,其所谓“能力”也只能存于营销叙事之中。
与此同时,舆论场的塑造更显刻意。在社交媒体上,“DeepSeek”一词被反复完整书写,甚至以不自然的频率和方式出现,搭配统一的热词与情绪化语言,呈现出典型的“刷脸”式推广痕迹。这种传播,并非口碑驱动,而是一种刻意制造存在感的运营行为。
营销本非原罪。但当技术尚未建立起可信的基础,企业却过早地选择了夸张、密集、造势式的宣传策略,其结果往往是:表象热闹,信任空洞。DeepSeek 的“横空出世”,如果说有“真”的成分,恐怕也更多地体现在对公众情绪与传播节奏的拿捏上,而不是技术本身的突破或贡献。
真正值得尊敬的技术,不依赖修辞来证明其存在。而当一家 AI 企业将精力倾注于叙事包装而非技术验证,它所打造的,不是产品,也不是未来,而是一场预设剧本中的登台表演。
无意中看到一个关于 DeepSeek 影响力的视频。确实,该模型在国际范围内引发了一些讨论,但质疑声居多,或许与其“黑盒”式的风格有关。从目前来看,它似乎尚未在技术层面获得广泛认可。
这让我想起《乌合之众》所提到的传播机制:极端情绪往往带来的是传播效应,而非真正的影响力提升。这类扩散高度依赖于营销驱动,一旦失去营销推动,传播也可能随之停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