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再看电影《英雄》有感

    电影《英雄》

    无意中又看了一遍张艺谋的《英雄》,这电影我多年前看过,这次是 10 分钟速刷“复习”了一下。时隔多年,早已不再被它壮美的色彩、诗意的动作场面所惊艳,反倒在那个“放下剑”的瞬间,突然想到一个荒诞却真实的问题——“校霸要不要杀”。

    校霸仗着拳头或背景称霸校园,确实压制了不少人,却也“维持”了某种秩序。有人想反抗,有人主张不动他——否则局面可能更乱,会有新的“更坏的”人补位。久而久之,大家甚至默认:不能乱,宁愿有“他”。

    而电影《英雄》讲的,似乎就是一个类似的故事。无名有机会杀掉“那个最强者”,却在听完一套关于“大义”的解释后,选择放弃。他最终相信,“乱世之中,只有统一,才能换来未来的和平”。于是他牺牲了自己,也牺牲了那一点点反抗的火苗。

    这是否正确,影片没有明说。有时候,一个系统里的“霸”,确实承担着某种“次优解”的作用。但也正因为如此,它才更值得被谨慎对待,而不是轻易接受。

    从这个角度看,《英雄》的深度不在于它给出了答案,而在于它提出了一个古老的问题——个体的牺牲,是否可以成就集体的秩序?而我们是否甘愿为所谓的大局,一次次的妥协?杀与不杀,有时并没有标准答案。重要的是,我们是否有勇气,去承认这里面的复杂。

  • 对称笔记日流量

    “对称笔记”放在国内的云服务器上,虽然有些限制,但好处是国内访问速度快不少。

    从 DNS 访问统计看,一天大概有 2.8K 次解析请求,我没开流量分析功能,不过光看这个数字,已经不算小了,毕竟我完全没做推广,有访问就挺开心了。

    如果拉到小时来看,大概每 4 分钟会有一次请求。如果这部分是机器人访问,保守估计一天也还有 2.4K 次左右的“真”流量(当然,这还包含内部请求)。整体来说,虽然跟国际站比还有点差距,但作为一个没怎么宣传的小站,这样的数据已经很不错了。

  • 星巴克:请问你点餐了吗?后续

    星巴克

    前不久说,有个哥们的电脑占座被星巴克店员挪动了位置,双方就此闹掰

    后来,那哥们还是常去。我几乎每次都能见到他,依旧不点东西。而店方,自报警事件后那个“管理层”店员倒是消失了一阵子——像是放了个假,一个月后又出现了。都不奇怪,毕竟成年人,不要脸才正常。

    不过事后店里气氛变了些。社交媒体上,我刷到的几乎全是批评不消费占座的内容,不知道别人,也包括那哥们,会不会也刷到类似内容。慢慢地,蹭座的人变少了。我最近几次去,几乎没见一个空手的。人不多,却都规规矩矩地端着杯咖啡。只是,那些熟面孔没了,倒像是换了一批更“自觉”的客人。

    就连那位以前爱问“您点餐了吗”的店员,现在也没见他问了。

  • 当立场先于事实:“蛛网行动”新闻中的意识形态之网

    当立场先于事实:“蛛网行动”新闻中的意识形态之网 | 天际尽头

    在众多关于“蛛网行动”的新闻报道中,最引人注目的往往并不是事实本身,而是报道背后的立场。有些文章,仅凭标题与前几句话术,就足以让人判断它将要讲述的内容。

    措辞之间传递出的态度,是一种清晰而坚定的价值预设。这让我时常分不清,这些文章究竟是在传递资讯,还是在有意塑造某种观念。一篇新闻,当它的立场远远先于事实本身时,它仍是新闻吗?

    或者说,在这个话语高度分裂的时代,我们是否还能指望资讯是不带立场的

  • 海棠作者没纳税,但我们没给她们机会

    海棠作者没纳税,但我们没给她们机会

    谁为这个世界定价,谁就在偷换人的意义。当“纳税价值”被用来评判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时,我们已经不在讨论税收,而是在讨论谁配被承认。人的价值,从不该等同于纳税额。儿童、病患、创作者、照顾者——这些人或许没有稳定税源,却维系着社会的柔软与多样。

    纳税可以被计算,价值不该被量化。“纳税价值”原是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工具性概念,用于构建预算和分配资源。如果用它贬低某些群体,这不仅是一种技术语言的错用,更是一种话语权的侵占——将经济贡献伪装成道德优越,以权力的口吻划分“有用”与“无用”。

    没纳税还是没机会?许多被标签为“无纳税价值”的人,并非拒绝履行义务,而是从未被允许参与。她们没法在正规平台出版,压缩了变现路径,也剥夺了纳税的可能。她们没有工资单、没有税号、没有合规平台,只剩下模糊的身份和被质疑的存在。这是她们的选择吗?

    用纳税来划分尊卑,是冷漠的歧视。一句“连纳税价值都没有”的评价,看似中性,实则暗藏傲慢。当社会用财政语言去否定人的意义,实际是在为压迫制造逻辑,为边缘化行为正名。

  • 天际尽头日流量,真实的反馈

    昨天网站处于维护状态,全站返回 503,流量曲线几乎贴地平滑。今天维护结束,流量立刻恢复上升。

    网站的流量虽出乎预料,却也非常真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