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手机商店里泛滥的“约会生意”APP

    手机商店里泛滥的“约会生意”APP

    我:“怎么充钱”
    TA:“报告,捕获一名小帅哥~”

    我:“怎么充钱”
    TA:“不管今世也来世也好,我所要的只有你。”

    我:“我想充值”
    TA:“报告,捕获一名小帅哥~”

    它识别“充钱”的速度,比识别人还快。我懂,就是感觉和它聊天有点贵。

  • 图像背后的逻辑

    图像背后的逻辑
    图像由 AI 生成

    我逐渐摸索出一个方法:如果只是告诉 AI “生成一张像手机拍的照片”,其实是行不通的。因为 AI 并不知道“像手机拍的”究竟意味着什么。

    相反,我们需要理性地描述手机照片的具体特征,比如曝光过度、运动模糊、色彩偏移、CMOS 传感器带来的噪点等等,只有这样 AI 才能真正理解并生成符合预期的图像。

  • 数字人直播比真人厉害?

    罗永浩的数字人

    看数字人直播首秀实现了 5500 万元成交额有感。自动化执行、全天候运作、统一形象输出,确实让人有理由认为,数字人正在超越真人主播

    的确,从执行效率、内容稳定性和可控成本来看,数字人具备显著优势。这类技术在标准化、高频次的执行任务中表现出色,是一种高效的工具。

    但如果将视角从“技术能力”转向“用户体验”,情况就不再那么简单了。

    信任感和亲近感,恰恰来源于那些不那么完美的部分 ——语气的迟疑、临场的反应、偶尔的插科打诨。这些细节,正是人类交流中最难被复制、也最打动人的部分。

    数字人缺乏这些维度。它传达的是内容,却难以传达情绪和判断。
    即使表现流畅,也往往显得单调、疏离、不够生动。它不是那个真实、复杂、具体的人。

    这和我们看 AI 写的文章、生成的视频、合成的音乐时的感受类似:
    我们看到的不是“人”,而是一个被模拟出来的存在;不是内容,而是一种不断重复的“仿真”。

    最终留下的印象往往是:没营养、被敷衍、缺乏温度。这样的直播可以持续播下去吗?也许可以,但它所能承载的,恐怕不会是我们真正想要的那种连接。

  • 听罗帅宇事件分析有感

    听罗帅宇事件分析有感
    图像由 AI 生成

    听闻罗帅宇事件,并由此牵出刘翔峰医疗黑幕,不禁感慨,什么德州电锯杀人狂、变态分尸、食人肉的恐怖电影,在国内医疗黑幕面前实在是小巫见大巫。

    如果要拍一部真正震撼人心的恐怖片,不如聚焦于医疗领域的黑暗面。结合“医生”对信息差的利用、话术操控、以及那种远超终极变态杀人魔、将人视作猪狗的冷血心理素质,拍出一部揭露医疗黑幕的恐怖片,恐怕才真正称得上“恐怖”二字。

  • AI 时代,小编们请坚守你们的“表达责任”

    表达责任

    技术人员用 AI 是在补短板,他们可能不擅长表达,用 AI 来润色、转述、提炼,反而能更好地传达想法。而编辑不同,语言本就是他们的长板——表达力、判断力、语言审美是职业核心。如今新闻媒体 AI 文也随处可见,这让我不解:你们为什么要削弱自己的优势?

    🎨 如果画家不再动笔,只用 Midjourney 输关键词,就生成几十张图。他们不再调色、构图,而只在挑图和改提示词。那图像会越来越像,风格趋同,情感消失。

    🎭 如果演员不再表演,AI 合成表情、对白、镜头,导演不再喊 Action,剧本也非人写。那演出将没有温度,电影失去人性与张力。

    🎶 如果音乐人不再弹奏,旋律自动生成,歌词由模型拼接。那音乐会变成背景声,毫无触动。

    💻 如果开发者不再设计架构,只靠 Copilot 拼出代码。那系统会失去深度,技术难以演进。

    如果编辑不写字,语言将公式化、模板化,新闻评论千篇一律,表达力退化,语言创造力枯竭。所以,小编们请坚守你们的“表达责任”,继续写字吧,AI 不能代替你

  • 便利店门口的男人(2)

    便利店门口的男人:后续

    去年,社区便利店门口来了个男人,无所事事,整日抽烟、刷手机、打游戏。半年后,他的模样变了:头发蓬乱,胡子杂生,嘴唇不停蠕动,像个半疯的人。

    如今,那家便利店已经关了,老板撤了,人去店空。但那男人还常常出现——不是在原来的门口,就是别家便利店门口,或者偶尔在街头某个角落。

    算起来,这样的日子已过了一年多。他依旧那副模样,身上写着一种模糊的抵抗,仿佛那样的状态,就是他自己的某种稳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