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力本质,仍是未知之谜

引力本质

无意间刷到一个标题为“引力的本质”的视频,本以为作者会分享些独立见解,哪怕不成熟也好,至少有自我思考的痕迹。毕竟在这个时代,有观点,比正确更稀缺。

结果点进去,全是教科书式的内容拼贴,连“对引力的认知”都未真正触及。标题喊着“本质”,内容却空洞如壳,甚至连现成理论都讲不清。

令人感慨,如今这类低信息密度的复读内容反而频频被平台推上前排。算法偏好无意识表达,“有趣的灵魂”则被埋在时间线深处。

那么,引力本质到底是什么?

牛顿描述了它的规律,爱因斯坦将它几何化为时空的弯曲,弦论让它成为振动模式,全息原理甚至暗示它只是信息投影,量子力学猜测有“引力子”。但这些都只是模型、图景、猜想。真正的源头,我们一无所知。

引力也许不是一种力,而是某种更深层机制的涌现。它之所以神秘,不是因为复杂,而是因为我们至今连正确提问的方式都未找到。

在这个问题面前,人类仍站在理解的边界之外。

“韦神”真实吗?

韦神

韦神,在公众面前塑造的一位“天才学者”的形象:简朴、自律、才华横溢、不食人间烟火。这个名称经常与清华、奥数、馒头、水瓶等符号紧密相连,形成了一个几乎神话般的存在。这种高度浓缩的“韦神”形象,到底是自然发酵的结果,还是经过精心构建?值得我们深思。

首先,值得注意的是,公众舆论对他的评价几乎是一边倒的正面,鲜少出现争议和调侃,缺乏多元的声音。这种现象很少见,也许反映了某种有意的形象管理或传播策略。

其次,关于他的内容中,“韦神”、“清华”、“天才”、“馒头”等关键词频繁出现,标题和视频剪辑风格高度雷同,评论区热词一致。这种一致性,更像是经过策划和包装的“符号化人设推流”,而非完全自然的多元交流。

更重要的是,这个形象高度抽象,缺少生活和情感的多面性。公众所看到的“韦神”,往往仅仅是几个固定标签的叠加:简朴的生活、专注的学术、超凡的才华。真实的他,生活中的复杂和多样,却被极大地简化了。

而这背后,隐藏着一个耐人寻味的现实:数学本身可能难以直接变现,但经过精心包装的“数学天才”形象,却能转化为巨大的流量和关注,进而成为内容生态中的重要资产,成为一种可以被流量经济反复利用的符号。

因此,我们不妨思考:我们看到的“韦神”,有多少是真实的他?有多少是流量与内容制造的产物?

某司的 OD 岗

OD 岗

一个做前端的小姑娘,95 后,工作几年了。有一天忽然跑来问我:“你知道某个游戏 App 的接口怎么调吗?”

我一听就有点纳闷。她是前端出身,按理说不会主动关心这种偏后端的东西,况且游戏 App 的接口那么多,讲了她也未必真感兴趣。我心里嘀咕着这事儿不对劲,于是先随便扯了几句。

果然,她话锋一转,说她的游戏账号被封了,想“锤”一下游戏公司。原来她打算从技术层面下手,搞点“大动作”。

我差点笑出声,忍不住想调侃她一句:“看看你这双小手,细皮嫩肉的,锤子都拿不稳,还想锤后台数据?省省吧。”不过终究没说出口,怕打击她积极性。

于是我换了个委婉的方式,和她讲了讲前端、后端、系统 API、App 架构这些东西的基本关系,让她明白单靠前端经验恐怕搞不定后台的事儿。她听完点点头,最终也就打消了这个“锤厂”的念头。

没多久,我离开了那个岗位。再后来听说她从 WX 升到了 OD 岗,即 Outsourcing Dispatch,也被称为“高级外包”,代表能力突出的外包技术人才。

感叹“单身税”:我们凭什么为别人的孩子买单?

单身税
图像由 AI 生成

最近,日本推出了一项新政策:让所有成年人都缴纳一定费用,用来支持有孩子的家庭。金额不算多,但引起了不小的反响,也被人称作“单身税”。

当我们听到“为别人孩子买单”,心里是不是会有一丝犹豫?在这个选择日益复杂的时代,许多人并非完全出于意愿去结婚生育,更多的是被现实压力所左右,对未来也充满了不确定和忧虑。自由与责任之间的抉择,似乎不再只是简单的个人选择。

如果说社会是一个大家庭,那么这份“支持”,应该怎样分摊才算合理?当我们将责任均摊给每个人,是否也带来了一些难以言说的情绪?这是一种默契,还是一份隐形的负担?

或许,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,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个隐秘命题——我们如何在尊重个体处境的同时,共同承载未来?

为什么《渣渣》电影总要连着“百亿票房”?

百亿票房

每次《渣渣》电影的票房宣传都像一场数字盛宴:“首日破 10 亿!”、“首周破 100 亿”、“总票房已达 1000 亿!”,“全球热映,票房万亿!”

不过,这个“百亿票房”究竟是什么?是影院出票实收?还是把预售、点映、海外发行、平台热度和广告预算统统堆进去的结果?没人知道,宣传也不用解释。它不在乎你是否理解,只在乎你是否被震撼

这正是《乌合之众》中揭示的群体心理运作机制:群众不会思考细节,他们只服从强烈的象征性刺激。

在制造影响力时,有几个关键要素常被使用:权威、数量、财富、稀缺性、名人、仪式感等。而“百亿票房”的宣传,只不过是对财富要素的最大化利用——它不是在说电影好,而是在说这是一部“值钱”的电影

而在这背后,是一种隐秘的意图:将观众转化为追随者,不是因为热爱,而是因为数字本身具有命令力。这不是票房的胜利,而是影响力包装术的胜利。《渣渣》票房有没有万亿,已经不重要了。重要的是,它让你相信:你应该去看它。

中国职场不像公司,像朝廷

职场不像公司
图片来自小红书

在这种环境下,创新并非为了用户,而是为了迎合上意。 想法必须包装成“领导提出”,执行则如履薄冰,生怕越权。真正解决问题的重要性,远低于权力与等级。创新,不过是权力的华丽装饰。

就业,也早已不再是能力问题,而是“顺不顺眼”。 学历、性别、年龄,甚至星座,都能成为筛选人才的标准。这表面上是“风险控制”,实则是在用身份过滤掉那些“难驾驭”的人。这并非简单的偏见,而是领导稳固权力的隐秘策略。

所谓的“努力”,早已被偷换概念。 在这里,“努力”不再是扎实本职,而是会不会说话、陪不陪喝酒、懂不懂潜规则。那些真正埋头苦干的人,反倒成了“不会来事”的典型反面教材。

最终,这种“朝廷式职场”并非某个老板的个人之恶,而是集体默契的共谋。每个人都在这场“公平竞赛”的假象中表演,但心照不宣——升得快的,往往不是做得最好,而是跪得性感

面对这看似无解的困境,我们又该如何重新定义自身的价值,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“战场”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