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黑客视频的真相:看起来很厉害,实则毫无水平

    黑客视频, B站黑客, YouTube黑客, 黑客教学视频, 虚假黑客
    图像由 Sora AI 生成

    刷视频时偶尔点开一个“黑客”相关内容,接下来的几天就像踩进了算法设计的陷阱。源源不断地塞来各种视频(根本屏蔽不完),标题五花八门但高度一致:“5分钟学会当黑客”、“一条命令黑入全网”、“如何破解 WiFi 密码”。配图统一是戴面具的男人、黑色背景下的终端界面,字幕滚动,语气神秘,气氛到位,唯独少了点东西:内容

    一类是纯流量表演型。视频常见套路是:敲几个命令,切几个剪辑,配点跑码动画,最后假装“成功入侵”,仿佛下一秒就能控制核电站。这类内容的技术水平,大致相当于“教你按下 Ctrl+C 实现复制”,包装得再酷炫,依然只是把 Windows 自带命令套上滤镜。这才华不去演小品,真是浪费了。

    另一类则更功利,是“知识付费式引流”套路。视频里说得一本正经,动不动就“CTF”、“脚本”、“渗透测试”,但讲解浮于表面,核心信息基本就是“点我主页”、“加我VX”、“私聊送资料”。这些人卖的是幻想,收的是智商税,主打一个割韭菜无门槛。

    稍微隐蔽一点的,还有把 GitHub 上的现成工具跑一遍,就剪成“教程”的类型。打开 Wireshark,运行 metasploit,可能还是局域网,一顿敲命令,最后说“很简单吧”。但你要是真去问“为什么要这样做”“这个漏洞原理是什么”,那他们也不知道。整场秀的本质,其实就是技术复读机 + 背诵答案

    当然,可能确实有高质量的黑客视频内容,只不过它们并没有出现在我的推送里。我没看到,就不妄下判断。

    一个很吊诡的现象是:越是不懂的人,越喜欢扮演“黑客”。所以,别被这些推送的视频唬住了。它们只是在迎合一种幻想:你点一下视频、听几个术语、照着打一串命令,就能变得很厉害。但真相是:你离厉害,还差一个常识和十年功夫

  • 性与治理:一个渐进式的控制逻辑

    性与治理

    “性是很难控制的”,一句话引来几声调侃。细想,是语境错位:我所指的是制度层面对性的调控,即性作为服务、作为产业的治理问题;而在他人听来,则是个体欲望的自我管理:“性(欲)是很难控制的”。语义一转,话题便滑向了轻浮的轨道。

    但正是这种错位,映照出政策逻辑的深层变化。早期的干预更像是一种疏导:发放避孕套,普及常识,以服务姿态介入,尊重个体的选择与判断。如今的治理方式愈发倾向于控制:嫖娼违法,多胎有奖,“胡萝卜”与“大棒”并用,原本的服务角色悄然演变为管理角色。

    这不只是政策技术的变化,更是角色的重构。当身体成为政策治理的对象,性就不再只是私人事务,而是被纳入人口、伦理与经济的三重考量中,成为一个可被引导、被处罚、也被动员的变量。

  • DeepSeek 的“横空出世”真实吗?

    DeepSeek,
DeepSeek 是营销造神吗,
DeepSeek 模型是否自研,
大模型语料来源不明,
如何识别 AI 营销泡沫,

    先看产品形态。DeepSeek 的官网设计完整、交互细腻,集成模型 API、插件平台、代码助手等多个子系统,呈现出一种高度集成与预设良好的完成度。这种布局,显然不是短期试探性的探索,而更像是有节奏、有计划的整体发布。它的“突然”,更像是一次策划已久的亮相

    在对外信息披露上,“自研”成为反复强调的关键词。而对于模型是否基于蒸馏、语料是否自主构建等核心细节,团队保持一种审慎而模糊的表述方式:不否认,也不澄清。这种策略性含糊,表面上避免风险,实则放弃了构建信任的基础。当一个 AI 企业在关键的问题上选择沉默,其所谓“能力”也只能存于营销叙事之中

    与此同时,舆论场的塑造更显刻意。在社交媒体上,“DeepSeek”一词被反复完整书写,甚至以不自然的频率和方式出现,搭配统一的热词与情绪化语言,呈现出典型的“刷脸”式推广痕迹。这种传播,并非口碑驱动,而是一种刻意制造存在感的运营行为。

    营销本非原罪。但当技术尚未建立起可信的基础,企业却过早地选择了夸张、密集、造势式的宣传策略,其结果往往是:表象热闹,信任空洞。DeepSeek 的“横空出世”,如果说有“真”的成分,恐怕也更多地体现在对公众情绪与传播节奏的拿捏上,而不是技术本身的突破或贡献。

    真正值得尊敬的技术,不依赖修辞来证明其存在。而当一家 AI 企业将精力倾注于叙事包装而非技术验证,它所打造的,不是产品,也不是未来,而是一场预设剧本中的登台表演

  • 那些“用 AI 工具在家赚钱”的故事,真实吗?

    在家赚钱,在家赚钱是真实的吗,在家赚钱项目可信吗,利用 AI 写软文赚钱吗,在家赚钱广告为什么这么多

    无意中刷到一篇在家赚钱的文章,标题是“妈宝在家靠 AI 工具月入 3 万”的文章,我没看完,但其实根本不需要看完,我已经知道它要说什么了。

    显眼位置反复出现加粗强调某 AI 工具的完整名称,还没等展开内容,就已经透露出它的真正意图:不是想分享经验,而是想让你注册某个工具。看似讲故事,其实是广告;看似在帮你打开新思路,其实在引导你完成一次转化。

    这样的内容并不稀奇,套路也并不复杂,但问题不在于它是否“写得好”,而在于它压根不是诚实的。它披着“个人经历”的外壳,装出一副“无心推荐”的样子,实则每一步都在推你往注册、扫码、点击的方向走。说到底,它不是内容,是钩子,不是写给你看的,是算计着你点的。

    这类文章的泛滥,本质上是信息不对称下的内容欺骗。当写作者的目标不是传递信息,而是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时,哪怕写得再像故事、再像“干货”,本质依旧是伪装。写与不写、看与不看都不是重点,重点是它不真实

  • “我开发了 Wireshark2”这类说法如何制造技术错觉

    技术错觉,鸿蒙 操作系统 内核 架构,鸿蒙 和 Linux 有什么关系,鸿蒙 是 安卓 换皮 吗,鸿蒙系统 为什么被质疑

    “我开发了 Wireshark2。”这类说法时常出现在社交平台,语气笃定,仿佛下一秒就能取代业界标杆。可真相往往并不如此。

    Wireshark 是一个结构复杂、分层严谨的系统工程:

    • 底层数据捕获依赖 Npcap/libpcap,由知名网络扫描器 Nmap 项目组开发与维护;
    • 中层是由数千个 dissector 构成的协议解析引擎,这是 Wireshark 最核心、最复杂的部分;
    • 上层则包括语法严密的过滤器系统、TCP 流重组逻辑以及基于 Qt 实现的跨平台图形界面。

    而所谓的“Wireshark2”,在现实中往往只是对抓包库的简单封装,最多能将网络数据原样打印出来。它没有协议树、没有过滤器,更不具备协议嵌套解析或流量重组等关键能力。但一旦披上“类似 Wireshark”的叙述外衣,这种工作便被拔高为系统级“重建”,制造出一种工程奇迹的幻觉

    表达者或许并无恶意,也没违反开源规范,但这种模糊措辞本质上是一种信息操控。它有意回避技术边界,用熟悉的名词营造出工程含量,最终虚构出不属于自己的技术重量

    技术表达的底线,是把边界讲清楚,而不是制造技术错觉。真实地说出“做了什么”,比浮夸地说“像谁”,更能体现一个开发者的专业素养与可信度

  • 对“天价耳环”事件的观察

    天价耳环
    图像由 Sora AI 生成

    当初,关于“耳环”的信息很多:天价耳环、资产来源成谜、内部腐败的猜测,以及民众的愤怒……大致就是这样一个舆论场。后来,有消息称耳环为假,从她本人展示的社媒封面来看,确有较大可能。但至于耳环的真伪、背后的资产来源与利益流动,我们无从得知。

    我注意到一个更为奇特的现象:不久前,某社交平台曾高频推送“耳环”相关内容,营造出一片“全民关注”的热烈氛围。但当我尝试发布一条相关动态时,却发现实际的讨论热度远不如平台所营造的那般火爆。

    于是推测,这是一场借助公众对“不公平”情绪所策划的营销操作,背后很可能是为某部即将上线的剧集预热。等到临近上线时,官方再搞个“权威澄清”,既消解争议,又为剧集的正式播出提供舆论背书。

    如今,社媒果然开始为“耳环”正名,事态发展基本印证了此前的判断。预计接下来,围绕“耳环”的正面信息还会陆续出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