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520:数字会表态

    在国内,有时候数字本身就成了情感的表达方式。比如发个 520 红包(有些淳朴青年可能是发 5.20 元),意思就是“我爱你”。

    现在不止 520/5.20 有含义,连 519/5.19 也被赋予各种想象——“差一点爱上你?”、“永远爱?”、“要旅行?”……具体表达什么,咱也不清楚。我们这种大老爷们,一般都讲究直接、清晰,那些小情侣的隐语,真不太懂。

    昨天刚说完平台借快递点强推 App,今天就收到了 5.19 的短信。不禁让人想歪——“永远爱我?”、“还是不爱我?” 不知道,也无意追问,爱不爱我,咱没问你哈😂。如需表达爱不爱我,可以等我问起的时候再表态哈🤣

    有人说,银行也是资本控制的,这话我信。

  • 快递取件推广 App 现象观察

    快递取件, App 强制安装, 快递 App 推广, 用户选择权, 快递点扫码

    国内很多快递会被投放到快递点,取件只需走几步。不过现在,一些快递点搞出新的“强制”手段:要安装某个 App 扫码,才能领取快递。

    我曾质问快递点负责人:我在 AA 上购物,为什么要下载、安装、注册 BB 才能取自己的包裹?对方说:这是 BB 平台的要求。

    这恰好验证了那个熟悉的逻辑:专挑老实人下手。为了几分用户增长,不惜侵犯基本的选择权。在国内,没结婚是“你的选择”,快递投放点是“你的选择”,用一个你讨厌的 App,依然是“你的选择”。

    说到推广,我倒有个办法:给我一百万,让我下载、安装、注册并使用一个月,这我愿意,而且真的是我的选择。当然,平台有选择“给不起”的自由,别说我主张了你的选择。

  • 内容能级跃迁

    写了一些深入思考的内容后,发现社交媒体推送的内容能级也提升了一个层次,就像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。挺有意思,有时候你能从推送中察觉系统是如何“看待”你的。过去像是我看小学老师讲课,现在变成我看中学老师讲课。

    我们不仅要思考,还要深入思考,并将这些内容发布出来。这样一来,社交媒体也许就会少推送一些无意义的东西。

  • 岗位太少,怪大学生太多吗?

    大学生太多
    图像由 Sora AI 生成

    当我们讨论“大学生太多”“就业压力大”这些话题时,往往默认一个前提:岗位是有限的,大家都在争抢。但有没有可能,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:岗位不是天然存在的,而是“被创造”出来的。

    它来自社会分工的细化、新行业的诞生、用户需求的变化,甚至来自某个人突发奇想的一次试验。当内容行业刚兴起时,“自媒体编辑”并不是岗位;当新能源汽车普及后,充电桩维护、调度算法、安全测试这些岗位才逐渐浮现。

    换句话说,岗位的出现,本质上依赖环境能不能容纳“新东西”生长出来。

    但在现实中,“新东西”并不总能顺利长出来。尤其是在竞争非常密集、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行业里,新的方向刚冒头就容易被扼杀,哪怕它并不成熟,只是“潜在的威胁”。

    它不会直接对大学生说“不”,但它会让岗位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土壤里,连发芽的机会都没有。

    说到底,“大学生太多”从来都不是问题的本质。我们真正欠缺的,是一种允许可能性发生的环境。一个行业、一个组织,甚至一个人,如果没有从“封锁”走向“共生”的意识,就很难真正把“人多”转化为“机会多”。

  • “对科技圈的价值”,这个表达背后的思维结构

    科技圈

    语言并非中性的工具,它往往暴露了潜藏其后的思维结构。“对科技圈的价值”这类看似中立的表述,其实并不只是一个说法,而是一种评判方式的显性呈现。

    这句话的前提,是将“科技圈”视为评价的主体,甚至唯一的裁判者。它默认这个圈层拥有足够的权威与正当性,可以定义一个人、一件事的“价值”。在这样的语境下,所有超出圈层逻辑的努力,无论是美学追求、社会影响还是价值观探索,都可能被视作无关紧要的“附加物”。

    这是一种典型的圈层思维:封闭、精致、自洽,却也容易形成自我迷恋的回音壁。它并不真正关心公众利益、历史定位或技术与社会的互动,只关心“你有没有让我们受益”,“你在我们的语法体系中,值不值得被记住”。

    在这个框架下,判断的重心从“他做了什么”转移到了“我们怎么想”。评价的出发点不是贡献本身,而是“圈内感受”。这种转移,不仅模糊了公共性与技术性的边界,也将“价值”这一词语,逐步向“利用价值”倾斜。

    某种程度上说,这也是一种利己主义的语用痕迹:圈内自洽成为标准,圈外影响则被默默剔除。它不问是否真实推动了行业,也不问是否开拓了公共讨论,只问“我们是否承认你”。

    因此,当我们再次听到“他对科技圈的价值”这样的说法,不妨稍作停顿,问一句:“科技圈”是谁?“价值”又由谁来定义?

  • 被遗忘的 Azure TTS 小工具

    看到还有人访问这个工具的旧网址,才想起来写几句。

    这是我之前基于微软 Azure 语音服务做的一个 TTS(文字转语音)网页小工具,前端用的是 Flutter。上面视频是它在浏览器里的运行效果:输入文本,可以选择语言、发音人、情感风格,然后试听或下载生成的 MP3 文件。

    Azure 云的语音服务有一定的免费额度,这个工具在当时可以一直免费使用。后来因为更换了微软账号,原先关联的 Azure 云服务也一并关闭,小工具就下线了。

    其实 Azure TTS 输出质量还是挺不错的,这个页面也曾经在选配音角色、或临时生成语音播报方面帮上过不少忙。至于是否会重新上线,目前还没有打算,新的 Azure 账号也暂时没注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