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繁体之争,还是刻意煽动情绪?

无意中刷到一个视频,以“听”“爱”等汉字为例,虚构两位“高端人物”的对话,仿佛在展开一场关于汉字美学的深度辩论。实则不过是中学生水平的拆字游戏,将“听”硬解为“口+斤”,牵强附会地暗示简体字“失义”“损文”。内容浅薄,配文套路明显,极可能由 AI 生成,却刻意搬出语言学泰斗为其背书,徒增荒谬感。
这类视频的真正目的并非探讨文字,而是动员情绪。通过抬高繁体、贬低简体的方式,它制造出一种“传统被毁”“文化失根”的焦虑感。简体字的产生本是时代演进的产物,却被扭曲为文化断裂的象征,引导观众将情绪投射到身份撕裂与现实否定中。
更奇怪的是,从表达风格看,这种内容大概率出自内地背景,却刻意营造出仿佛“遥望传统”的外部视角,包装成一种文化上的清醒与觉悟。它看似在捍卫传统,其实是在操控文化认同。借文字之名激发情绪,有何用意,咱就不知道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