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繁体之争,还是刻意煽动情绪?

简繁体之争

无意中刷到一个视频,以“听”“爱”等汉字为例,虚构两位“高端人物”的对话,仿佛在展开一场关于汉字美学的深度辩论。实则不过是中学生水平的拆字游戏,将“听”硬解为“口+斤”,牵强附会地暗示简体字“失义”“损文”。内容浅薄,配文套路明显,极可能由 AI 生成,却刻意搬出语言学泰斗为其背书,徒增荒谬感。

这类视频的真正目的并非探讨文字,而是动员情绪。通过抬高繁体、贬低简体的方式,它制造出一种“传统被毁”“文化失根”的焦虑感。简体字的产生本是时代演进的产物,却被扭曲为文化断裂的象征,引导观众将情绪投射到身份撕裂与现实否定中。

更奇怪的是,从表达风格看,这种内容大概率出自内地背景,却刻意营造出仿佛“遥望传统”的外部视角,包装成一种文化上的清醒与觉悟。它看似在捍卫传统,其实是在操控文化认同。借文字之名激发情绪,有何用意,咱就不知道了。

虚假同感偏差

虚假同感偏差

“这波投放主打 XHS + 动森联动,目标 ZQ 人群,预算大概 50w R,主要靠 KOC 发 UGC。”

我看了半天:“动森”是啥?动物森林?动感森林?动画森山?不懂。推测是个游戏,但 Steam 上也搜不到。

XHS 应该是小红书,人家还注册了 XSH 这个域名或者商标?ZQ 是中青年?KOC 是谁,跟 KPI 有亲戚关系?还有 R…… 是人民币的意思吗?

但没人问,大家都表示“明白了”。难道这就是最新一代加密通讯技术?

这就是典型的虚假同感偏差:说的人以为大家都在同一频道,实际上,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在说什么。沟通,不是测试别人懂不懂缩写,而是测试你能不能说人话。

感叹“1岁工作,22岁退休”

1岁工作, 22岁退休

以前和一个按摩妹聊天,我问她:“以后不能干这行怎么办,打算干什么?”
她说:“没事,存点钱,能活到 60 岁就可以。”

她说得很平静,开玩笑也掩盖不住内心的无奈。那种平静,更像是一种放弃。她也知道这行赚不了多少钱,日子一天天熬着,攒不下什么,也看不见出路。但她已经不打算再往远处看了。太远的事,不敢想,也没力气想。

活一天是一天,哪怕没什么盼头,也还是得过。不是为了什么梦想,也不是在追求什么生活质量,只是还没倒下,所以就继续动着。

这退休金少了,好像也无所谓了。反正很多人连活到退休那天都算不上。有人1岁工作,22岁退休。有人拼了命工作,却始终在原地打转;有人提早认命,不折腾了,省点力气留着喘。

他们不是不想活得好,只是知道自己活不上去。所谓“活在当下”,有时候不是选择,是没得选。悲观这东西,久了不是情绪,是一种现实感。知道不会变好,也不再等它变好。就这么过着,直到哪天过不下去了为止。

你觉得这是社会的不公吗?别沉默,评论区说出你的看法!💥👇

极端说教的本质

极端说教的本质

🎬无意中刷到一个博主舌战小粉红的视频,这类视频通常比较无聊,因为“小粉红”的思维逻辑和表达方式基本可以预判,内容基本是:守方讲理,攻防(小粉红)说教,无限循环。🙃

虽然内容可预测,但偶尔看看,反而有种奇妙的“娱乐感”:你知道他们会说什么,却仍然会对其中荒诞又熟悉的画面感到好笑。📺

极端的“说教”并非出于关心,而是对控制的执念。它的本质,是用自己的价值判断去覆盖他人的人生经验,将“我觉得对的”强行变成“你必须照做的”。

说教者热衷于告诉别人“该做什么、不该做什么”,但他们很少真正倾听。他们不愿承认世界的复杂性,也不愿接受他人有不同的选择、节奏与命运。极端说教并不能带来改变,只会制造压迫、愧疚,甚至反感和疏离。😔

真正的引导,源于尊重。不是替别人活,而是允许别人更好地做自己。💬那些永远站在高点、指责他人的人,或许才是最不安的灵魂。🧩

手机商店里泛滥的“约会生意”APP

手机商店里泛滥的“约会生意”APP

我:“怎么充钱”
TA:“报告,捕获一名小帅哥~”

我:“怎么充钱”
TA:“不管今世也来世也好,我所要的只有你。”

我:“我想充值”
TA:“报告,捕获一名小帅哥~”

它识别“充钱”的速度,比识别人还快。我懂,就是感觉和它聊天有点贵。

图像背后的逻辑

图像背后的逻辑
图像由 AI 生成

我逐渐摸索出一个方法:如果只是告诉 AI “生成一张像手机拍的照片”,其实是行不通的。因为 AI 并不知道“像手机拍的”究竟意味着什么。

相反,我们需要理性地描述手机照片的具体特征,比如曝光过度、运动模糊、色彩偏移、CMOS 传感器带来的噪点等等,只有这样 AI 才能真正理解并生成符合预期的图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