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说“游戏给到玩家正反馈”错了吗

    天际尽头 | Brimflow 的个人博客

    无意间看到一个视频,将游戏中的“正反馈”理解为技术术语,并解释了“正反馈”与“负反馈”。

    在工程学语境,正反馈意味着激励,负反馈则意味着抑制。比如振荡电路要依赖正反馈才能形成震荡;而放大器则需要负反馈,借此抑制放大倍数,使输出保持在预期范围内。

    但日常口语中,人们常说的“正反馈”和“负反馈”并不是这个含义,而更接近“正(面)能量”与“负(面)能量”,主要是从情绪价值的角度去理解。

    所以当我们说一款游戏“给玩家正反馈”,更准确的理解是:它在机制和体验上给予了玩家积极的回馈,相当于带来了正面的情绪价值。至于这种说法是否“错”,关键看我们是站在工程学的语境,还是在谈游戏体验的语境。前者严格,后者通俗。语言本就随语境而动,重要的是表达是否清晰,而不是拘泥于术语的唯一正解。

  • 交互设计

    当我在页面里找产品时,旁边的视频却一个接一个摇摇晃晃,好像生怕我注意不到似的。可问题是,我根本没打算看它们,我只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。

    在电商应用中,图文与视频内容混排可能影响用户体验。视频的自动播放容易打断用户的阅读流程,尤其是当视频带有音频时,会分散用户的注意力,干扰他们对图文内容的专注。同时,图文与视频混排容易造成信息层次不清,视频的动态内容可能让用户错过图文中重要的产品信息。

    此外,视频自动播放缺乏用户控制,用户无法选择何时观看,可能产生反感。理想的交互设计应当让用户在浏览过程中拥有更多控制权,避免过度干扰,从而提供更流畅的购物体验。

  • 淘宝猫窝买家秀

    乍一看像木头,其实完全不是。手感软得出奇,比快递纸箱还不结实。晚上刚装好,第二天一早就光荣“牺牲”,只好直接送去垃圾桶。

  • 不要推送“老师”

    天际尽头 | Brimflow 的个人博客

    以前我常看 YouTube,上面能看到多元文化、有趣的内容、有深度的内容。后来慢慢不看了。原因是平台开始爆发式地推送各种“人生导师”,不停告诉你该做什么、不该做什么,教你什么是对的、什么是错的,甚至教你该怎么生活。一开始我还尝试屏蔽,但很快发现没用,久而久之,这种推送成了我不再看的主要原因。

    有人可能会说,不喜欢就别点开不就好了?YouTube 的内容是点开才播放,可我从不点击,那些“老师”写的标题就足够让人反感。但问题是,一个屏幕里怎么滑动都有这些内容,唯一的办法就是干脆不要打开。更让我困惑的是,我从来不点击这些“老师”,它却偏要推送给我,这又是几个意思?

    当然,我并不是要求别人该说什么、不该说什么。言论自由的环境下,“老师”们爱说什么是他们的事,与我无关。我只是不想被动接受这些推送,但平台却营造出一种我必须要看“老师”的体验。

    最近,我发现 X 也有些类似的苗头。好在我 Mute 几个账号后问题暂时消失了,但谁知道以后会不会同样被迫接受“老师”的内容呢。

  • 错过了一个技术活动

    天际尽头 | Brimflow 的个人博客

    报名了一个技术活动,却没能如愿参加。

    • “自嘲”说法:活动没去成,可能是老天提醒我,去也未必能听懂。
    • “甩锅学”说法:我提前叫了网约车,还预付了费用,但司机没有来接我。打电话过去,对方说没拼到人,这是他的责任。
    • “政治专家”说法:我过于信任深圳的出租车体系。以前挥手就能拦到车,如今半小时也见不到几辆。出租车变得难以预测,结果让我错过了时间。
    • “工程文化”说法:我没有对出行做好充分的准备。
  • 我的梦中情云(Oracle 云)登不上去了(2)

    天际尽头 | Brimflow 的个人博客

    丢了甲骨文云账号的登录密钥后,我就提前清理了服务器上的数据(服务器 SSH 还能正常登录),让它们只作为国际联网应用(Sproxy)的节点使用的。我想,等甲骨文回收资源,再去别的云服务商上开个新节点就是了,反正 Sproxy 启动一个新节点只需要一分钟。

    没想到,几个月过去了,甲骨文迟迟没有回收,云服务器依旧能用。我只是设置了每隔几天自动执行一次系统更新,让 CPU 占用率偶尔拉高,避免连续 7 天低负载,就这样竟然一直撑到了现在。

    甲骨文,不愧是我的梦中情云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