猫的天堂
这里几乎是猫的天堂。社区的边缘,路的一侧是店铺,便利店、餐馆、花店、小奶茶店,一应俱全;另一侧是一片尚未开发的林地,不让人进入。这里车少、人流量低,静得仿佛被时光搁浅。
流浪猫饿了,就悠然踱步过来讨食;吃饱后,或蜷在店门旁小憩,或穿过栅栏钻进林地,寻一处阳光正好的地方伸展。
附近的人也很善意。最初只是递去些剩饭剩菜;后来我和他们聊起猫是食肉动物的事,渐渐地,猫粮成了日常。我自己只是偶尔来看看、喂一喂,如今再来时,总会发现早有人为它们准备好了晚餐。
前几天翻 SEO 工具,偶然点进了 404 页面报告。奇怪,怎么不少文章都挂了呢 😒
结果一查,竟然是我自己搞的!之前为了尝试让文章天然挂靠在一个路径下,我把固定链接临时设成了“简单”模式(文章直接挂根路径),结果搞完之后……忘了改回来 🫠
于是老链接全军覆没,新链接谁也不认识,我看着那份跳转失败清单,有点心疼🙃
过去一个月,“天际尽头”的出站流量约为 10.3GB,这里指的是服务器实际传输到访客浏览器的数据量(不等同于访问次数)。
8月份截止到今天(3号)是 791MB,推算数据基本持平,也就是说天际尽头月流量 10GB 左右。主要由页面内容和图片构成。站内图片均经过手动处理,在不牺牲观感的前提下,尽量控制体积,单张图平均在 100KB–400KB 之间。
考虑到目前尚未进行系统性推广,部分文章和板块也未配置 SEO,这个数据已相当可观,也反映出内容本身的吸引力与长尾潜力。
前几天提到视频网站上的“黑客”视频水平低下,其实说的是 B 站。那阵子确实铺天盖地,但后来“黑客”内容少了,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教程。可能以前也有教程,只是混在“黑客”标题里密度不高,再加上“黑客”(冒充黑客、假装很厉害)这种标题容易引起反感,让人忽略了其中的教学内容。
现在倒好,教程源源不断、涛涛不绝,但是又讲不出什么东西,大多是“常识”。记得 YouTube 某个时期,也是满屏的“老师”。不禁感慨:为什么这个时代那么多半吊子热衷于教人?不仅是半吊子,简直是半半半半半吊子。难道“教”也会上瘾吗?
不过换个角度想,在这个人人可讲的时代,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好老师,但人人都有被听见的机会。
刷视频时偶尔点开一个“黑客”相关内容,接下来的几天就像踩进了算法设计的陷阱。源源不断地塞来各种视频(根本屏蔽不完),标题五花八门但高度一致:“5分钟学会当黑客”、“一条命令黑入全网”、“如何破解 WiFi 密码”。配图统一是戴面具的男人、黑色背景下的终端界面,字幕滚动,语气神秘,气氛到位,唯独少了点东西:内容。
一类是纯流量表演型。视频常见套路是:敲几个命令,切几个剪辑,配点跑码动画,最后假装“成功入侵”,仿佛下一秒就能控制核电站。这类内容的技术水平,大致相当于“教你按下 Ctrl+C 实现复制”,包装得再酷炫,依然只是把 Windows 自带命令套上滤镜。这才华不去演小品,真是浪费了。
另一类则更功利,是“知识付费式引流”套路。视频里说得一本正经,动不动就“CTF”、“脚本”、“渗透测试”,但讲解浮于表面,核心信息基本就是“点我主页”、“加我VX”、“私聊送资料”。这些人卖的是幻想,收的是智商税,主打一个割韭菜无门槛。
稍微隐蔽一点的,还有把 GitHub 上的现成工具跑一遍,就剪成“教程”的类型。打开 Wireshark,运行 metasploit,可能还是局域网,一顿敲命令,最后说“很简单吧”。但你要是真去问“为什么要这样做”“这个漏洞原理是什么”,那他们也不知道。整场秀的本质,其实就是技术复读机 + 背诵答案。
当然,可能确实有高质量的黑客视频内容,只不过它们并没有出现在我的推送里。我没看到,就不妄下判断。
一个很吊诡的现象是:越是不懂的人,越喜欢扮演“黑客”。所以,别被这些推送的视频唬住了。它们只是在迎合一种幻想:你点一下视频、听几个术语、照着打一串命令,就能变得很厉害。但真相是:你离厉害,还差一个常识和十年功夫。
“性是很难控制的”,一句话引来几声调侃。细想,是语境错位:我所指的是制度层面对性的调控,即性作为服务、作为产业的治理问题;而在他人听来,则是个体欲望的自我管理:“性(欲)是很难控制的”。语义一转,话题便滑向了轻浮的轨道。
但正是这种错位,映照出政策逻辑的深层变化。早期的干预更像是一种疏导:发放避孕套,普及常识,以服务姿态介入,尊重个体的选择与判断。如今的治理方式愈发倾向于控制:嫖娼违法,多胎有奖,“胡萝卜”与“大棒”并用,原本的服务角色悄然演变为管理角色。
这不只是政策技术的变化,更是角色的重构。当身体成为政策治理的对象,性就不再只是私人事务,而是被纳入人口、伦理与经济的三重考量中,成为一个可被引导、被处罚、也被动员的变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