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际尽头日流量,有些出乎意料

在刚刚过去的 5 月 31 日,网站总请求数达到 6.58K 次,独立访问源为 285 个(可以理解为用户数量)。

排除机器人之后,这个数字依然很不错。毕竟我没做过任何推广,只是更新内容,这样的流量表现确实有些意外,也令人欣喜。

试水国内

两路并进,合二为一 | 天际尽头

年初,我将博客升级为动态网站,开始兵分两路:一路试水国内,内容尽量保持低个人色彩;一路维持国际站,保留原有的自由与表达。

我很清楚,一个人难以长期维护两个站点,所以早早就计划一年内合并为一。最终是留下国内站,还是回归国际站,主要看哪边流量更有说服力。

别人做事常常先组队、再动手,我不同,我喜欢先做出点样子,再找有兴趣和意愿的人同行。技术方面我并不担心,真正的阻力,反而是在找人之时,从“BAT”这些无形的大山后头蹦了出来。

不过现在“躺平”的状态,很多事情我也懒得搞。大概率,会并到国际站上去。

感叹800哥:别人不能把你怎么样,就可以为所欲为吗?

感叹800哥:别人不能把你怎么样,就可以对TA为所欲为吗? | 天际尽头

总有人精得很,懂得在什么人面前收起锋芒,又在什么人身上尽情发泄。见了权势就低头哈腰,遇上弱者就抖擞精神。他们不是没原则,是原则可以因对象不同而“灵活调整”。

“你不能把我怎么样”道尽无数人行事的底层心态——不是因为你有理我才让你,是因为你没能力我才敢欺你。在他们眼里,没背景、没话语权、没还手能力的人,不值得被尊重。不是他们多聪明,是他们太明白:谁不能还手,谁就可以当作”软柿子“。

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“潜规则”:不是谁讲理谁有理,而是谁凶谁有理;不是谁委屈谁值得怜悯,而是谁沉默谁就该被踩一脚。但别忘了,真正的强者,不靠踩低谁来垫高自己。一个人值不值得尊敬,看他如何对待那些“不能把他怎么样”的人就够了。

搜索引擎的结果越来越像“水军”了

搜索引擎的结果

有时候在搜索一个人物或事件时,首页铺开的内容整齐得让人有些不安。换个平台试也差不多:标题类似、角度一致、情绪趋同,仿佛所有页面都在重复同一段话。

不是说内容本身有问题,而是那种“组织化的感觉”太强了,让人很难不多想。这几年信息环境变化很大,搜索引擎也不再只是工具,更像是某种叙述的出口。

当然,它没骗你,它只是很一致。

不要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

“不要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”这句话在五年前还常被提起。它意味着:每个人的成长环境、价值观、经历和处境都不同,你的判断标准、行为方式未必适用于他人。若执意以己度人,往往只会带来误解、偏见,甚至伤害。

但这几年,风向变了。随着网络对立情绪加剧、人群割裂扩大,社交媒体上的表达日益标签化、极端化,立场先行。“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”已不再是被提醒要避免的偏差,反而成了主流:迅速判断,迅速归类,迅速否定。

这种倾向不仅存在于个体之间,也渗透进了平台与企业的行为中:

  • 一些看似阅历浅薄的小博主,句句话都在发号施令,教你是非对错,告诉你该怎么活。
  • 平台不再“服务”用户,而是“管控”用户:规则频繁调整,封禁标准模糊不清。
  • 企业不再“尊重个体”,而是要求“适应文化”:996、下班后在公司“生活”几个小时。
  • 产品设计愈发忽视差异性,而是趋向统一:广告泛滥、内容绑架、算法驯化。

所以在这个时候,你反而要以自我为中心。你得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,去反问、去批判、去拒绝。否则,只能被别人的标准不断衡量、定义、塑造,直到你连自己是谁都快忘了。

星巴克:请问你点餐了吗?

现在 9.9 的咖啡到处都是,在这样的背景下,我曾好奇星巴克的策略是否会有所调整,便随口问了那家常去门店的店员:现在是不是必须消费才能入座?对方回答是:“只是建议(消费),不强制。”

2025 年初,一哥们在那家店“办公”。因为店内没有洗手间,他临时离开了一会儿,留下一台开着的笔记本电脑在座位上。回来时却发现,电脑被挪到了旁边,原本的位置已经被清空。

那哥们既惊讶又愤怒,质问店员凭什么动他的电脑。店员反驳说他“妨碍了正常营业”(电脑占了座位)。争执升级,声音越来越大,最后双方都报了警。

有趣的是,动他电脑的是一位时常询问“请问你点餐了吗”的店员,看上去像加盟门店的“管理层”。其他店员,从未发出过类似暗示,更未触碰过顾客物品。

星巴克一向以“第三空间”作为品牌理念,讲自由、包容、舒适。但当这一理念落地到具体的经营行为里,面对成本、市场竞争和用户行为时,似乎正悄然发生一些变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