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内容能级跃迁

    写了一些深入思考的内容后,发现社交媒体推送的内容能级也提升了一个层次,就像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。挺有意思,有时候你能从推送中察觉系统是如何“看待”你的。过去像是我看小学老师讲课,现在变成我看中学老师讲课。

    我们不仅要思考,还要深入思考,并将这些内容发布出来。这样一来,社交媒体也许就会少推送一些无意义的东西。

  • 岗位太少,怪大学生太多吗?

    大学生太多
    图像由 Sora AI 生成

    当我们讨论“大学生太多”“就业压力大”这些话题时,往往默认一个前提:岗位是有限的,大家都在争抢。但有没有可能,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:岗位不是天然存在的,而是“被创造”出来的。

    它来自社会分工的细化、新行业的诞生、用户需求的变化,甚至来自某个人突发奇想的一次试验。当内容行业刚兴起时,“自媒体编辑”并不是岗位;当新能源汽车普及后,充电桩维护、调度算法、安全测试这些岗位才逐渐浮现。

    换句话说,岗位的出现,本质上依赖环境能不能容纳“新东西”生长出来。

    但在现实中,“新东西”并不总能顺利长出来。尤其是在竞争非常密集、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行业里,新的方向刚冒头就容易被扼杀,哪怕它并不成熟,只是“潜在的威胁”。

    它不会直接对大学生说“不”,但它会让岗位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土壤里,连发芽的机会都没有。

    说到底,“大学生太多”从来都不是问题的本质。我们真正欠缺的,是一种允许可能性发生的环境。一个行业、一个组织,甚至一个人,如果没有从“封锁”走向“共生”的意识,就很难真正把“人多”转化为“机会多”。

  • “对科技圈的价值”,这个表达背后的思维结构

    科技圈

    语言并非中性的工具,它往往暴露了潜藏其后的思维结构。“对科技圈的价值”这类看似中立的表述,其实并不只是一个说法,而是一种评判方式的显性呈现。

    这句话的前提,是将“科技圈”视为评价的主体,甚至唯一的裁判者。它默认这个圈层拥有足够的权威与正当性,可以定义一个人、一件事的“价值”。在这样的语境下,所有超出圈层逻辑的努力,无论是美学追求、社会影响还是价值观探索,都可能被视作无关紧要的“附加物”。

    这是一种典型的圈层思维:封闭、精致、自洽,却也容易形成自我迷恋的回音壁。它并不真正关心公众利益、历史定位或技术与社会的互动,只关心“你有没有让我们受益”,“你在我们的语法体系中,值不值得被记住”。

    在这个框架下,判断的重心从“他做了什么”转移到了“我们怎么想”。评价的出发点不是贡献本身,而是“圈内感受”。这种转移,不仅模糊了公共性与技术性的边界,也将“价值”这一词语,逐步向“利用价值”倾斜。

    某种程度上说,这也是一种利己主义的语用痕迹:圈内自洽成为标准,圈外影响则被默默剔除。它不问是否真实推动了行业,也不问是否开拓了公共讨论,只问“我们是否承认你”。

    因此,当我们再次听到“他对科技圈的价值”这样的说法,不妨稍作停顿,问一句:“科技圈”是谁?“价值”又由谁来定义?

  • 被遗忘的 Azure TTS 小工具

    看到还有人访问这个工具的旧网址,才想起来写几句。

    这是我之前基于微软 Azure 语音服务做的一个 TTS(文字转语音)网页小工具,前端用的是 Flutter。上面视频是它在浏览器里的运行效果:输入文本,可以选择语言、发音人、情感风格,然后试听或下载生成的 MP3 文件。

    Azure 云的语音服务有一定的免费额度,这个工具在当时可以一直免费使用。后来因为更换了微软账号,原先关联的 Azure 云服务也一并关闭,小工具就下线了。

    其实 Azure TTS 输出质量还是挺不错的,这个页面也曾经在选配音角色、或临时生成语音播报方面帮上过不少忙。至于是否会重新上线,目前还没有打算,新的 Azure 账号也暂时没注册。

  • 星巴克:请问你点餐了吗?后续二

    星巴克
    那哥们的电脑

    不久前,有位哥们因电脑被随便挪动而与星巴克店员争吵。那段时间,店内点单的人似乎确实多了些,场面看着规整了不少。

    到了 2025 年 7 月,我又去了几次,发现情况又恢复如初:不点餐的顾客重新多了起来,一切仿佛回到从前。

    那位哥们仍在,依旧不点餐,估计他也不会再点了。店员主动上前询问“你好,请问您点餐了吗”的场景,如今也变得稀少,甚至有些久未耳闻。

    那位便利店门口的男人,始终面容疲惫😞,我从未在星巴克见过他。而星巴克里的这位哥们,占人便宜都是理直气壮😤。这年头是不是非得“凶”一点,不然总有人把你的温和,当成理所当然的软弱。

    你觉得要“凶”一点吗?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😚

  • AI 会不会取代程序员?

    Plaintext
    # 普通程序员
    请写一个模糊人脸的 Python 脚本。
    
    # 高级程序员
    请编写一个 Python 脚本,对输入视频中的人脸区域进行模糊处理,输出处理后的视频。具体要求如下:
    - 使用 OpenCV 的 DNN 模块,调用 YuNet 模型进行人脸检测;
    - 仅模糊画面中的人脸区域,模糊区域应为圆角矩形,圆角半径可在代码中固定;
    - 支持可调节的模糊强度参数;
    - 实现去抖动机制,尽量减少人脸框在连续帧中的跳动,提升观看体验;
    - 支持 OpenCL、OpenVINO 等硬件加速,但应保证在普通环境下也能正常运行;
    - 输出视频需优先保证画质,其次考虑文件体积;
    - 提供进度条反馈当前处理进度。

    对于“请写一个模糊人脸脚本”的请求,当前的大语言模型完全可以给出一份可运行的代码。它会使用现成的人脸检测模型,加载视频帧,应用高斯模糊,导出处理结果——流程正确,结果高效。

    但它并不理解:为什么模糊?要模糊到什么程度?需不需要考虑设备环境?如何平衡效率与画质?谁来承担模糊失败的后果?也就是说,它“执行”得很好,但不“判断”为什么这样执行。它给出答案,却不参与提问。

    AI 已经能够生成结构清晰、逻辑严密的代码,甚至具备一定的错误自我修复能力。这一变化不可逆。但它仍然不具备判断的能力,不懂责任,不懂选择,也无法真正理解需求背后的复杂性。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AI 会不会取代程序员”,而是:当 AI 能写代码时,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程序员?答案或许可以简化为一句话:程序员的未来,不在于写得多快,而在于想得多深。AI 能给出答案,但无法承担思考的重量。

    你的见解是什么?毋须克制,欢迎在评论区留下真实的想法。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