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AI 时代,小编们请坚守你们的“表达责任”

    表达责任

    技术人员用 AI 是在补短板,他们可能不擅长表达,用 AI 来润色、转述、提炼,反而能更好地传达想法。而编辑不同,语言本就是他们的长板——表达力、判断力、语言审美是职业核心。如今新闻媒体 AI 文也随处可见,这让我不解:你们为什么要削弱自己的优势?

    🎨 如果画家不再动笔,只用 Midjourney 输关键词,就生成几十张图。他们不再调色、构图,而只在挑图和改提示词。那图像会越来越像,风格趋同,情感消失。

    🎭 如果演员不再表演,AI 合成表情、对白、镜头,导演不再喊 Action,剧本也非人写。那演出将没有温度,电影失去人性与张力。

    🎶 如果音乐人不再弹奏,旋律自动生成,歌词由模型拼接。那音乐会变成背景声,毫无触动。

    💻 如果开发者不再设计架构,只靠 Copilot 拼出代码。那系统会失去深度,技术难以演进。

    如果编辑不写字,语言将公式化、模板化,新闻评论千篇一律,表达力退化,语言创造力枯竭。所以,小编们请坚守你们的“表达责任”,继续写字吧,AI 不能代替你

  • 便利店门口的男人:后续

    便利店门口的男人:后续

    去年,社区便利店门口来了个男人,无所事事,整日抽烟、刷手机、打游戏。半年后,他的模样变了:头发蓬乱,胡子杂生,嘴唇不停蠕动,像个半疯的人。

    如今,那家便利店已经关了,老板撤了,人去店空。但那男人还常常出现——不是在原来的门口,就是别家便利店门口,或者偶尔在街头某个角落。

    算起来,这样的日子已过了一年多。他依旧那副模样,身上写着一种模糊的抵抗,仿佛那样的状态,就是他自己的某种稳定。

  • 再看电影《英雄》有感

    电影《英雄》

    无意中又看了一遍张艺谋的《英雄》,这电影我多年前看过,这次是 10 分钟速刷“复习”了一下。时隔多年,早已不再被它壮美的色彩、诗意的动作场面所惊艳,反倒在那个“放下剑”的瞬间,突然想到一个荒诞却真实的问题——“校霸要不要杀”。

    校霸仗着拳头或背景称霸校园,确实压制了不少人,却也“维持”了某种秩序。有人想反抗,有人主张不动他——否则局面可能更乱,会有新的“更坏的”人补位。久而久之,大家甚至默认:不能乱,宁愿有“他”。

    而电影《英雄》讲的,似乎就是一个类似的故事。无名有机会杀掉“那个最强者”,却在听完一套关于“大义”的解释后,选择放弃。他最终相信,“乱世之中,只有统一,才能换来未来的和平”。于是他牺牲了自己,也牺牲了那一点点反抗的火苗。

    这是否正确,影片没有明说。有时候,一个系统里的“霸”,确实承担着某种“次优解”的作用。但也正因为如此,它才更值得被谨慎对待,而不是轻易接受。

    从这个角度看,《英雄》的深度不在于它给出了答案,而在于它提出了一个古老的问题——个体的牺牲,是否可以成就集体的秩序?而我们是否甘愿为所谓的大局,一次次的妥协?杀与不杀,有时并没有标准答案。重要的是,我们是否有勇气,去承认这里面的复杂。

  • 对称笔记日流量

    “对称笔记”放在国内的云服务器上,虽然有些限制,但好处是国内访问速度快不少。

    从 DNS 访问统计看,一天大概有 2.8K 次解析请求,我没开流量分析功能,不过光看这个数字,已经不算小了,毕竟我完全没做推广,有访问就挺开心了。

    如果拉到小时来看,大概每 4 分钟会有一次请求。如果这部分是机器人访问,保守估计一天也还有 2.4K 次左右的“真”流量(当然,这还包含内部请求)。整体来说,虽然跟国际站比还有点差距,但作为一个没怎么宣传的小站,这样的数据已经很不错了。

  • 星巴克:请问你点餐了吗?后续

    星巴克

    前不久说,有个哥们的电脑占座被星巴克店员挪动了位置,双方就此闹掰

    后来,那哥们还是常去。我几乎每次都能见到他,依旧不点东西。而店方,自报警事件后那个“管理层”店员倒是消失了一阵子——像是放了个假,一个月后又出现了。都不奇怪,毕竟成年人,不要脸才正常。

    不过事后店里气氛变了些。社交媒体上,我刷到的几乎全是批评不消费占座的内容,不知道别人,也包括那哥们,会不会也刷到类似内容。慢慢地,蹭座的人变少了。我最近几次去,几乎没见一个空手的。人不多,却都规规矩矩地端着杯咖啡。只是,那些熟面孔没了,倒像是换了一批更“自觉”的客人。

    就连那位以前爱问“您点餐了吗”的店员,现在也没见他问了。

  • 当立场先于事实:“蛛网行动”新闻中的意识形态之网

    当立场先于事实:“蛛网行动”新闻中的意识形态之网 | 天际尽头

    在众多关于“蛛网行动”的新闻报道中,最引人注目的往往并不是事实本身,而是报道背后的立场。有些文章,仅凭标题与前几句话术,就足以让人判断它将要讲述的内容。

    措辞之间传递出的态度,是一种清晰而坚定的价值预设。这让我时常分不清,这些文章究竟是在传递资讯,还是在有意塑造某种观念。一篇新闻,当它的立场远远先于事实本身时,它仍是新闻吗?

    或者说,在这个话语高度分裂的时代,我们是否还能指望资讯是不带立场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