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引力本质,内容有深度,出处却缺席

    引力本质

    上次刷到一个标题为“引力的本质”的视频,立意不低,但内容空洞,多少有些名不副其实。这次又刷到一个讲“引力本质”的视频,它提出引力是空间的流动,看完之后觉得确实有料。那种内容,显然只有真正热爱物理、脑中有货的人才能讲出来。

    但也有点遗憾:视频里没有标明观点出处。如此高深的见解,绝非泛泛之辈所能道出。那么,这究竟是作者的原创理论,还是对某个物理学家观点的阐释呢?

    无论是翻译物理学家的前沿思想,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的视觉内容,亦或是进行视频的搬运与配音,都是值得尊敬的劳动。但如果完全不说明出处,反倒让人觉得不太真诚。

  • 年轻人真的是不结婚吗?

    不结婚

    “不婚”这个词频繁出现在各类媒体标题中:“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不婚”、“不婚已成趋势”……这些言辞,简洁而有力,却也遮蔽了更深的现实。

    我们不妨先回到语言的本义。“不婚”,是一个带有明确主观色彩的词汇,它暗示着拒绝、抗拒,乃至某种与常规对抗的姿态。而“未婚”则不同,它只是一种状态的陈述:尚未进入婚姻,不代表拒绝婚姻。

    当我们说“年轻人不结婚”,其实是在无形中将责任归咎于个人,仿佛这一切都是他们自愿的选择:他们太自我、不愿承担、不相信爱情。然而真相往往更复杂、更沉默,也更无奈。

    结婚,从来不只是“想不想”的问题,更是“能不能”的问题。房价、教育成本、社会保障、职场不稳定,这些现实构成了无数人的心理负担与物理障碍。婚姻不再是“水到渠成”的人生阶段,而变成了一场高门槛的博弈。

    同时我们也不应忘记,人终究是情感的动物。在人性的深处,几乎没有人真的愿意孤独终老。大多数人并不抗拒亲密关系、家庭生活和情感依托,只是他们越来越难以承受为之付出的代价。

    所以问题也许不在于年轻人“不结婚”,而在于他们“结不起婚”。这种“未婚”,是被动的,是被现实困住的,是一种身不由己的社会处境,而非某种蓄意为之的生活方式。

    当重压转化为个体的“选择”,当一句“不婚”遮蔽了一代人的真实困境,我们便很容易对年轻人投以误解,甚至苛责。可事实上,他们并没有关上婚姻的大门,只是那扇门他们始终走不进去。

  • 引力本质,仍是未知之谜

    引力本质

    无意间刷到一个标题为“引力的本质”的视频,本以为作者会分享些独立见解,哪怕不成熟也好,至少有自我思考的痕迹。毕竟在这个时代,有观点,比正确更稀缺。

    结果点进去,全是教科书式的内容拼贴,连“对引力的认知”都未真正触及。标题喊着“本质”,内容却空洞如壳,甚至连现成理论都讲不清。

    令人感慨,如今这类低信息密度的复读内容反而频频被平台推上前排。算法偏好无意识表达,“有趣的灵魂”则被埋在时间线深处。

    那么,引力本质到底是什么?

    牛顿描述了它的规律,爱因斯坦将它几何化为时空的弯曲,弦论让它成为振动模式,全息原理甚至暗示它只是信息投影,量子力学猜测有“引力子”。但这些都只是模型、图景、猜想。真正的源头,我们一无所知。

    引力也许不是一种力,而是某种更深层机制的涌现。它之所以神秘,不是因为复杂,而是因为我们至今连正确提问的方式都未找到。

    在这个问题面前,人类仍站在理解的边界之外。

  • “韦神”真实吗?

    韦神

    韦神,在公众面前塑造的一位“天才学者”的形象:简朴、自律、才华横溢、不食人间烟火。这个名称经常与清华、奥数、馒头、水瓶等符号紧密相连,形成了一个几乎神话般的存在。这种高度浓缩的“韦神”形象,到底是自然发酵的结果,还是经过精心构建?值得我们深思。

    首先,值得注意的是,公众舆论对他的评价几乎是一边倒的正面,鲜少出现争议和调侃,缺乏多元的声音。这种现象很少见,也许反映了某种有意的形象管理或传播策略。

    其次,关于他的内容中,“韦神”、“清华”、“天才”、“馒头”等关键词频繁出现,标题和视频剪辑风格高度雷同,评论区热词一致。这种一致性,更像是经过策划和包装的“符号化人设推流”,而非完全自然的多元交流。

    更重要的是,这个形象高度抽象,缺少生活和情感的多面性。公众所看到的“韦神”,往往仅仅是几个固定标签的叠加:简朴的生活、专注的学术、超凡的才华。真实的他,生活中的复杂和多样,却被极大地简化了。

    而这背后,隐藏着一个耐人寻味的现实:数学本身可能难以直接变现,但经过精心包装的“数学天才”形象,却能转化为巨大的流量和关注,进而成为内容生态中的重要资产,成为一种可以被流量经济反复利用的符号。

    因此,我们不妨思考:我们看到的“韦神”,有多少是真实的他?有多少是流量与内容制造的产物?

  • 某司的 OD 岗

    OD 岗

    一个做前端的小姑娘,95 后,工作几年了。有一天忽然跑来问我:“你知道某个游戏 App 的接口怎么调吗?”

    我一听就有点纳闷。她是前端出身,按理说不会主动关心这种偏后端的东西,况且游戏 App 的接口那么多,讲了她也未必真感兴趣。我心里嘀咕着这事儿不对劲,于是先随便扯了几句。

    果然,她话锋一转,说她的游戏账号被封了,想“锤”一下游戏公司。原来她打算从技术层面下手,搞点“大动作”。

    我差点笑出声,忍不住想调侃她一句:“看看你这双小手,细皮嫩肉的,锤子都拿不稳,还想锤后台数据?省省吧。”不过终究没说出口,怕打击她积极性。

    于是我换了个委婉的方式,和她讲了讲前端、后端、系统 API、App 架构这些东西的基本关系,让她明白单靠前端经验恐怕搞不定后台的事儿。她听完点点头,最终也就打消了这个“锤厂”的念头。

    没多久,我离开了那个岗位。再后来听说她从 WX 升到了 OD 岗,即 Outsourcing Dispatch,也被称为“高级外包”,代表能力突出的外包技术人才。

  • 感叹“单身税”:我们凭什么为别人的孩子买单?

    单身税
    图像由 AI 生成

    最近,日本推出了一项新政策:让所有成年人都缴纳一定费用,用来支持有孩子的家庭。金额不算多,但引起了不小的反响,也被人称作“单身税”。

    当我们听到“为别人孩子买单”,心里是不是会有一丝犹豫?在这个选择日益复杂的时代,许多人并非完全出于意愿去结婚生育,更多的是被现实压力所左右,对未来也充满了不确定和忧虑。自由与责任之间的抉择,似乎不再只是简单的个人选择。

    如果说社会是一个大家庭,那么这份“支持”,应该怎样分摊才算合理?当我们将责任均摊给每个人,是否也带来了一些难以言说的情绪?这是一种默契,还是一份隐形的负担?

    或许,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,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个隐秘命题——我们如何在尊重个体处境的同时,共同承载未来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