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为什么《渣渣》电影总要连着“百亿票房”?

    百亿票房

    每次《渣渣》电影的票房宣传都像一场数字盛宴:“首日破 10 亿!”、“首周破 100 亿”、“总票房已达 1000 亿!”,“全球热映,票房万亿!”

    不过,这个“百亿票房”究竟是什么?是影院出票实收?还是把预售、点映、海外发行、平台热度和广告预算统统堆进去的结果?没人知道,宣传也不用解释。它不在乎你是否理解,只在乎你是否被震撼

    这正是《乌合之众》中揭示的群体心理运作机制:群众不会思考细节,他们只服从强烈的象征性刺激。

    在制造影响力时,有几个关键要素常被使用:权威、数量、财富、稀缺性、名人、仪式感等。而“百亿票房”的宣传,只不过是对财富要素的最大化利用——它不是在说电影好,而是在说这是一部“值钱”的电影

    而在这背后,是一种隐秘的意图:将观众转化为追随者,不是因为热爱,而是因为数字本身具有命令力。这不是票房的胜利,而是影响力包装术的胜利。《渣渣》票房有没有万亿,已经不重要了。重要的是,它让你相信:你应该去看它。

  • 中国职场不像公司,像朝廷

    职场不像公司
    图片来自小红书

    在这种环境下,创新并非为了用户,而是为了迎合上意。 想法必须包装成“领导提出”,执行则如履薄冰,生怕越权。真正解决问题的重要性,远低于权力与等级。创新,不过是权力的华丽装饰。

    就业,也早已不再是能力问题,而是“顺不顺眼”。 学历、性别、年龄,甚至星座,都能成为筛选人才的标准。这表面上是“风险控制”,实则是在用身份过滤掉那些“难驾驭”的人。这并非简单的偏见,而是领导稳固权力的隐秘策略。

    所谓的“努力”,早已被偷换概念。 在这里,“努力”不再是扎实本职,而是会不会说话、陪不陪喝酒、懂不懂潜规则。那些真正埋头苦干的人,反倒成了“不会来事”的典型反面教材。

    最终,这种“朝廷式职场”并非某个老板的个人之恶,而是集体默契的共谋。每个人都在这场“公平竞赛”的假象中表演,但心照不宣——升得快的,往往不是做得最好,而是跪得性感

    面对这看似无解的困境,我们又该如何重新定义自身的价值,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“战场”呢?

  • 简繁体之争,还是刻意煽动情绪?

    简繁体之争

    无意中刷到一个视频,以“听”“爱”等汉字为例,虚构两位“高端人物”的对话,仿佛在展开一场关于汉字美学的深度辩论。实则不过是中学生水平的拆字游戏,将“听”硬解为“口+斤”,牵强附会地暗示简体字“失义”“损文”。内容浅薄,配文套路明显,极可能由 AI 生成,却刻意搬出语言学泰斗为其背书,徒增荒谬感。

    这类视频的真正目的并非探讨文字,而是动员情绪。通过抬高繁体、贬低简体的方式,它制造出一种“传统被毁”“文化失根”的焦虑感。简体字的产生本是时代演进的产物,却被扭曲为文化断裂的象征,引导观众将情绪投射到身份撕裂与现实否定中。

    更奇怪的是,从表达风格看,这种内容大概率出自内地背景,却刻意营造出仿佛“遥望传统”的外部视角,包装成一种文化上的清醒与觉悟。它看似在捍卫传统,其实是在操控文化认同。借文字之名激发情绪,有何用意,咱就不知道了。

  • 虚假同感偏差

    虚假同感偏差

    “这波投放主打 XHS + 动森联动,目标 ZQ 人群,预算大概 50w R,主要靠 KOC 发 UGC。”

    我看了半天:“动森”是啥?动物森林?动感森林?动画森山?不懂。推测是个游戏,但 Steam 上也搜不到。

    XHS 应该是小红书,人家还注册了 XSH 这个域名或者商标?ZQ 是中青年?KOC 是谁,跟 KPI 有亲戚关系?还有 R…… 是人民币的意思吗?

    但没人问,大家都表示“明白了”。难道这就是最新一代加密通讯技术?

    这就是典型的虚假同感偏差:说的人以为大家都在同一频道,实际上,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在说什么。沟通,不是测试别人懂不懂缩写,而是测试你能不能说人话。

  • 感叹“1岁工作,22岁退休”

    1岁工作, 22岁退休

    以前和一个按摩妹聊天,我问她:“以后不能干这行怎么办,打算干什么?”
    她说:“没事,存点钱,能活到 60 岁就可以。”

    她说得很平静,开玩笑也掩盖不住内心的无奈。那种平静,更像是一种放弃。她也知道这行赚不了多少钱,日子一天天熬着,攒不下什么,也看不见出路。但她已经不打算再往远处看了。太远的事,不敢想,也没力气想。

    活一天是一天,哪怕没什么盼头,也还是得过。不是为了什么梦想,也不是在追求什么生活质量,只是还没倒下,所以就继续动着。

    这退休金少了,好像也无所谓了。反正很多人连活到退休那天都算不上。有人1岁工作,22岁退休。有人拼了命工作,却始终在原地打转;有人提早认命,不折腾了,省点力气留着喘。

    他们不是不想活得好,只是知道自己活不上去。所谓“活在当下”,有时候不是选择,是没得选。悲观这东西,久了不是情绪,是一种现实感。知道不会变好,也不再等它变好。就这么过着,直到哪天过不下去了为止。

    你觉得这是社会的不公吗?别沉默,评论区说出你的看法!💥👇

  • 极端说教的本质

    极端说教的本质

    🎬无意中刷到一个博主舌战小粉红的视频,这类视频通常比较无聊,因为“小粉红”的思维逻辑和表达方式基本可以预判,内容基本是:守方讲理,攻防(小粉红)说教,无限循环。🙃

    虽然内容可预测,但偶尔看看,反而有种奇妙的“娱乐感”:你知道他们会说什么,却仍然会对其中荒诞又熟悉的画面感到好笑。📺

    极端的“说教”并非出于关心,而是对控制的执念。它的本质,是用自己的价值判断去覆盖他人的人生经验,将“我觉得对的”强行变成“你必须照做的”。

    说教者热衷于告诉别人“该做什么、不该做什么”,但他们很少真正倾听。他们不愿承认世界的复杂性,也不愿接受他人有不同的选择、节奏与命运。极端说教并不能带来改变,只会制造压迫、愧疚,甚至反感和疏离。😔

    真正的引导,源于尊重。不是替别人活,而是允许别人更好地做自己。💬那些永远站在高点、指责他人的人,或许才是最不安的灵魂。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