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博客被墙了

博客被墙

早上醒来,发现博客被墙,连同存储空间的子域也一并失联,服务器 SSH 也无法连上。大致明白,应该是发了什么“不该发”的内容。

那是一张 AI 合成的照片,内容是与一位国内知名人物“合影”,配了一段正面的文字。提示词用了类似“平淡无奇”这样的表达,我稍作调整后,生成的效果出奇地真实,比以往的还真实自然,甚至连我自己都几乎分辨不出是合成图。

出于谨慎,我在图片下方特别标注了一句:“如有不妥,欢迎联系本人删除。”结果今天一觉醒来,发现网站直接被屏蔽了

看来确实是“有不妥”了。名人本人大概率不会亲自联系我,但让助理、文职,甚至刚入职的实习生发封邮件,其实并不难。我的站点是国际版,也提供了多种联系方式,说一句话就能解决,我也一定会立刻处理。既不麻烦,也不至于让谁难堪。

但最终什么都没说,直接动手了。目前我已将内容删除了,以及其他试图“沾光”名人的内容也删了。

信息可以不必解释,处理也无需告知。只要一个电话、一句含糊的指令,就足以让一名普通人的网站从网络上彻底消失。我觉得,通信自由从来不是权利,只是一种暂时被容许的状态——在权力面前,脆弱得近乎虚无。

数字人直播比真人厉害?

罗永浩的数字人

看数字人直播首秀实现了 5500 万元成交额有感。自动化执行、全天候运作、统一形象输出,确实让人有理由认为,数字人正在超越真人主播

的确,从执行效率、内容稳定性和可控成本来看,数字人具备显著优势。这类技术在标准化、高频次的执行任务中表现出色,是一种高效的工具。

但如果将视角从“技术能力”转向“用户体验”,情况就不再那么简单了。

信任感和亲近感,恰恰来源于那些不那么完美的部分 ——语气的迟疑、临场的反应、偶尔的插科打诨。这些细节,正是人类交流中最难被复制、也最打动人的部分。

数字人缺乏这些维度。它传达的是内容,却难以传达情绪和判断。
即使表现流畅,也往往显得单调、疏离、不够生动。它不是那个真实、复杂、具体的人。

这和我们看 AI 写的文章、生成的视频、合成的音乐时的感受类似:
我们看到的不是“人”,而是一个被模拟出来的存在;不是内容,而是一种不断重复的“仿真”。

最终留下的印象往往是:没营养、被敷衍、缺乏温度。这样的直播可以持续播下去吗?也许可以,但它所能承载的,恐怕不会是我们真正想要的那种连接。

听罗帅宇事件分析有感

听罗帅宇事件分析有感
图像由 AI 生成

听闻罗帅宇事件,并由此牵出刘翔峰医疗黑幕,不禁感慨,什么德州电锯杀人狂、变态分尸、食人肉的恐怖电影,在国内医疗黑幕面前实在是小巫见大巫。

如果要拍一部真正震撼人心的恐怖片,不如聚焦于医疗领域的黑暗面。结合“医生”对信息差的利用、话术操控、以及那种远超终极变态杀人魔、将人视作猪狗的冷血心理素质,拍出一部揭露医疗黑幕的恐怖片,恐怕才真正称得上“恐怖”二字。

AI 时代,小编们请坚守你们的“表达责任”

表达责任

技术人员用 AI 是在补短板,他们可能不擅长表达,用 AI 来润色、转述、提炼,反而能更好地传达想法。而编辑不同,语言本就是他们的长板——表达力、判断力、语言审美是职业核心。如今新闻媒体 AI 文也随处可见,这让我不解:你们为什么要削弱自己的优势?

🎨 如果画家不再动笔,只用 Midjourney 输关键词,就生成几十张图。他们不再调色、构图,而只在挑图和改提示词。那图像会越来越像,风格趋同,情感消失。

🎭 如果演员不再表演,AI 合成表情、对白、镜头,导演不再喊 Action,剧本也非人写。那演出将没有温度,电影失去人性与张力。

🎶 如果音乐人不再弹奏,旋律自动生成,歌词由模型拼接。那音乐会变成背景声,毫无触动。

💻 如果开发者不再设计架构,只靠 Copilot 拼出代码。那系统会失去深度,技术难以演进。

如果编辑不写字,语言将公式化、模板化,新闻评论千篇一律,表达力退化,语言创造力枯竭。所以,小编们请坚守你们的“表达责任”,继续写字吧,AI 不能代替你

便利店门口的男人:后续

便利店门口的男人:后续

去年,社区便利店门口来了个男人,无所事事,整日抽烟、刷手机、打游戏。半年后,他的模样变了:头发蓬乱,胡子杂生,嘴唇不停蠕动,像个半疯的人。

如今,那家便利店已经关了,老板撤了,人去店空。但那男人还常常出现——不是在原来的门口,就是别家便利店门口,或者偶尔在街头某个角落。

算起来,这样的日子已过了一年多。他依旧那副模样,身上写着一种模糊的抵抗,仿佛那样的状态,就是他自己的某种稳定。

再看电影《英雄》有感

电影《英雄》

无意中又看了一遍张艺谋的《英雄》,这电影我多年前看过,这次是 10 分钟速刷“复习”了一下。时隔多年,早已不再被它壮美的色彩、诗意的动作场面所惊艳,反倒在那个“放下剑”的瞬间,突然想到一个荒诞却真实的问题——“校霸要不要杀”。

校霸仗着拳头或背景称霸校园,确实压制了不少人,却也“维持”了某种秩序。有人想反抗,有人主张不动他——否则局面可能更乱,会有新的“更坏的”人补位。久而久之,大家甚至默认:不能乱,宁愿有“他”。

而电影《英雄》讲的,似乎就是一个类似的故事。无名有机会杀掉“那个最强者”,却在听完一套关于“大义”的解释后,选择放弃。他最终相信,“乱世之中,只有统一,才能换来未来的和平”。于是他牺牲了自己,也牺牲了那一点点反抗的火苗。

这是否正确,影片没有明说。有时候,一个系统里的“霸”,确实承担着某种“次优解”的作用。但也正因为如此,它才更值得被谨慎对待,而不是轻易接受。

从这个角度看,《英雄》的深度不在于它给出了答案,而在于它提出了一个古老的问题——个体的牺牲,是否可以成就集体的秩序?而我们是否甘愿为所谓的大局,一次次的妥协?杀与不杀,有时并没有标准答案。重要的是,我们是否有勇气,去承认这里面的复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