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星巴克:请问你点餐了吗?后续二

    星巴克
    那哥们的电脑

    不久前,有位哥们因电脑被随便挪动而与星巴克店员争吵。那段时间,店内点单的人似乎确实多了些,场面看着规整了不少。

    到了 2025 年 7 月,我又去了几次,发现情况又恢复如初:不点餐的顾客重新多了起来,一切仿佛回到从前。

    那位哥们仍在,依旧不点餐,估计他也不会再点了。店员主动上前询问“你好,请问您点餐了吗”的场景,如今也变得稀少,甚至有些久未耳闻。

    那位便利店门口的男人,始终面容疲惫😞,我从未在星巴克见过他。而星巴克里的这位哥们,占人便宜都是理直气壮😤。这年头是不是非得“凶”一点,不然总有人把你的温和,当成理所当然的软弱。

    你觉得要“凶”一点吗?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😚

  • AI 会不会取代程序员?

    Plaintext
    # 普通程序员
    请写一个模糊人脸的 Python 脚本。
    
    # 高级程序员
    请编写一个 Python 脚本,对输入视频中的人脸区域进行模糊处理,输出处理后的视频。具体要求如下:
    - 使用 OpenCV 的 DNN 模块,调用 YuNet 模型进行人脸检测;
    - 仅模糊画面中的人脸区域,模糊区域应为圆角矩形,圆角半径可在代码中固定;
    - 支持可调节的模糊强度参数;
    - 实现去抖动机制,尽量减少人脸框在连续帧中的跳动,提升观看体验;
    - 支持 OpenCL、OpenVINO 等硬件加速,但应保证在普通环境下也能正常运行;
    - 输出视频需优先保证画质,其次考虑文件体积;
    - 提供进度条反馈当前处理进度。

    对于“请写一个模糊人脸脚本”的请求,当前的大语言模型完全可以给出一份可运行的代码。它会使用现成的人脸检测模型,加载视频帧,应用高斯模糊,导出处理结果——流程正确,结果高效。

    但它并不理解:为什么模糊?要模糊到什么程度?需不需要考虑设备环境?如何平衡效率与画质?谁来承担模糊失败的后果?也就是说,它“执行”得很好,但不“判断”为什么这样执行。它给出答案,却不参与提问。

    AI 已经能够生成结构清晰、逻辑严密的代码,甚至具备一定的错误自我修复能力。这一变化不可逆。但它仍然不具备判断的能力,不懂责任,不懂选择,也无法真正理解需求背后的复杂性。

   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AI 会不会取代程序员”,而是:当 AI 能写代码时,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程序员?答案或许可以简化为一句话:程序员的未来,不在于写得多快,而在于想得多深。AI 能给出答案,但无法承担思考的重量。

    你的见解是什么?毋须克制,欢迎在评论区留下真实的想法。😚

  • 引力本质,内容有深度,出处却缺席

    引力本质

    上次刷到一个标题为“引力的本质”的视频,立意不低,但内容空洞,多少有些名不副其实。这次又刷到一个讲“引力本质”的视频,它提出引力是空间的流动,看完之后觉得确实有料。那种内容,显然只有真正热爱物理、脑中有货的人才能讲出来。

    但也有点遗憾:视频里没有标明观点出处。如此高深的见解,绝非泛泛之辈所能道出。那么,这究竟是作者的原创理论,还是对某个物理学家观点的阐释呢?

    无论是翻译物理学家的前沿思想,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的视觉内容,亦或是进行视频的搬运与配音,都是值得尊敬的劳动。但如果完全不说明出处,反倒让人觉得不太真诚。

  • 年轻人真的是不结婚吗?

    不结婚

    “不婚”这个词频繁出现在各类媒体标题中:“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不婚”、“不婚已成趋势”……这些言辞,简洁而有力,却也遮蔽了更深的现实。

    我们不妨先回到语言的本义。“不婚”,是一个带有明确主观色彩的词汇,它暗示着拒绝、抗拒,乃至某种与常规对抗的姿态。而“未婚”则不同,它只是一种状态的陈述:尚未进入婚姻,不代表拒绝婚姻。

    当我们说“年轻人不结婚”,其实是在无形中将责任归咎于个人,仿佛这一切都是他们自愿的选择:他们太自我、不愿承担、不相信爱情。然而真相往往更复杂、更沉默,也更无奈。

    结婚,从来不只是“想不想”的问题,更是“能不能”的问题。房价、教育成本、社会保障、职场不稳定,这些现实构成了无数人的心理负担与物理障碍。婚姻不再是“水到渠成”的人生阶段,而变成了一场高门槛的博弈。

    同时我们也不应忘记,人终究是情感的动物。在人性的深处,几乎没有人真的愿意孤独终老。大多数人并不抗拒亲密关系、家庭生活和情感依托,只是他们越来越难以承受为之付出的代价。

    所以问题也许不在于年轻人“不结婚”,而在于他们“结不起婚”。这种“未婚”,是被动的,是被现实困住的,是一种身不由己的社会处境,而非某种蓄意为之的生活方式。

    当重压转化为个体的“选择”,当一句“不婚”遮蔽了一代人的真实困境,我们便很容易对年轻人投以误解,甚至苛责。可事实上,他们并没有关上婚姻的大门,只是那扇门他们始终走不进去。

  • 引力本质,仍是未知之谜

    引力本质

    无意间刷到一个标题为“引力的本质”的视频,本以为作者会分享些独立见解,哪怕不成熟也好,至少有自我思考的痕迹。毕竟在这个时代,有观点,比正确更稀缺。

    结果点进去,全是教科书式的内容拼贴,连“对引力的认知”都未真正触及。标题喊着“本质”,内容却空洞如壳,甚至连现成理论都讲不清。

    令人感慨,如今这类低信息密度的复读内容反而频频被平台推上前排。算法偏好无意识表达,“有趣的灵魂”则被埋在时间线深处。

    那么,引力本质到底是什么?

    牛顿描述了它的规律,爱因斯坦将它几何化为时空的弯曲,弦论让它成为振动模式,全息原理甚至暗示它只是信息投影,量子力学猜测有“引力子”。但这些都只是模型、图景、猜想。真正的源头,我们一无所知。

    引力也许不是一种力,而是某种更深层机制的涌现。它之所以神秘,不是因为复杂,而是因为我们至今连正确提问的方式都未找到。

    在这个问题面前,人类仍站在理解的边界之外。

  • “韦神”真实吗?

    韦神

    韦神,在公众面前塑造的一位“天才学者”的形象:简朴、自律、才华横溢、不食人间烟火。这个名称经常与清华、奥数、馒头、水瓶等符号紧密相连,形成了一个几乎神话般的存在。这种高度浓缩的“韦神”形象,到底是自然发酵的结果,还是经过精心构建?值得我们深思。

    首先,值得注意的是,公众舆论对他的评价几乎是一边倒的正面,鲜少出现争议和调侃,缺乏多元的声音。这种现象很少见,也许反映了某种有意的形象管理或传播策略。

    其次,关于他的内容中,“韦神”、“清华”、“天才”、“馒头”等关键词频繁出现,标题和视频剪辑风格高度雷同,评论区热词一致。这种一致性,更像是经过策划和包装的“符号化人设推流”,而非完全自然的多元交流。

    更重要的是,这个形象高度抽象,缺少生活和情感的多面性。公众所看到的“韦神”,往往仅仅是几个固定标签的叠加:简朴的生活、专注的学术、超凡的才华。真实的他,生活中的复杂和多样,却被极大地简化了。

    而这背后,隐藏着一个耐人寻味的现实:数学本身可能难以直接变现,但经过精心包装的“数学天才”形象,却能转化为巨大的流量和关注,进而成为内容生态中的重要资产,成为一种可以被流量经济反复利用的符号。

    因此,我们不妨思考:我们看到的“韦神”,有多少是真实的他?有多少是流量与内容制造的产物?